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那些营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那些营养

——读《这就是芬兰教育》有感

■杨雪梅

《这就是芬兰教育》

钱文丹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很多走近或走进了芬兰教育的人,都会把关注的视角放在顶层决策对于教育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上,比如高待遇的保障足以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报考师范院校、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比如对师范生不间断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相对接的模式培养,比如教师手中拥有决定自己教什么、怎样评估学生等的决策权,以及家长、社会对教师的绝对信任等等。

其实,良好的教育生态链最终的受益者一定是成长中的孩子。作为一名教育人,读了钱文丹所著的《这就是芬兰教育》一书,我开始思考,孩子成长中有哪些营养是不可或缺的?

自由:让孩子始终葆有

对外界探索的热情

何谓教育?很多人惯于将之定义为单纯的知识传授,却忽视了人的成长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更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持续性与灵活性。

孩子成长中最能包容也是最富张力的营养,那便是自由。首先必须厘清的是,这份关于“自由”的表述不是以宠溺的姿态无限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也不是完全放任不管式的自生自灭,而是去掉人为束缚对成长的种种滞绊和围困。

芬兰的孩子是在大自然中长大的,春天从树里取水,夏天采浆果,秋天采野菇,冬天滑雪……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里,芬兰的孩子们却以一种原始而自然的“土”方式生活着,这既是引导孩子对外在环境熟悉和适应,也是培养孩子热爱自然、与自然共处的能力;芬兰的孩子也是在自由玩耍中长大的,拼乐高、玩拼图、做手工、进行攀爬,他们在这种自由当中习得了掌握和维持局面的能力,更学会了解决问题、与人相处的技能 。

每个孩子都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并不断地试探和感知着这个世界,他们需要在自由中去探寻、去发现、去感受,去提升。

支持:将孩子引向

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

芬兰教育对于我们眼中“特殊儿童”的支持,让我这个做了二十年特教工作的人尤为触动。在芬兰,大家不会给孩子贴标签或是依据医学诊断对孩子进行简单定义。孩子都是一样的,特殊的是“问题”。有的孩子有这个问题,有的孩子有那个问题;有的孩子这个问题轻微,有的孩子那个问题严重。不论什么样的孩子,不论何种问题,教育都会尽全力给予孩子的成长以支持。

也正是因为教育的视界中没有“特殊儿童”,所以“全纳教育”的理念在芬兰得到了真实的践行——特殊儿童完全可以在主流学校的普通班级就读,在有需要的时候,他们随时都能得到学校里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师的帮助;同样,普通儿童因需要某一方面的特殊支持也可以进入特殊班级或特殊小组。在芬兰,有1/5的学生都获得过特殊教育的相关支持,足以看出其教育对个别需要的高度重视。

很多时候,对于那些成长中遭遇了各种特殊问题的孩子,我们不仅要对他们向内的成长及时关注,还要对他们向外的发展进行支持。

生活:找到孩子

安身立命的人生底座

打量现实,总有一些现象是如此令人忧心和无奈:有些孩子,只会学习,却几乎不具备什么生活能力。很多成长,是被动安排的,缺失了基于自身的理想追求和自主规划。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都是在“向外”探求中,忽视了对基本需求的关注——人所从事的任何工作都是为了生活的;也忽视了对人的内心发展的关照——每个人的内心想要什么,适合学什么和干什么。这些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根本。

芬兰教育,向外,更为关注的是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他们会开设家庭技能课和家庭经济课,践行着为生活而教的理念;向内,他们更为关注孩子的职业规划教育,而且首先是从引领学生认识自我开始的,着力培养孩子们自我探索的能力——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规划人生。

当有了这一系列的基于每个生命全体、着眼于社会生活能力提升却又超脱生活之上的培养规划体系后,人就有了立足社会的价值感,就能感受到自身的可为与能为,也就更有能量和精力投身于更多关于美好生活的建设当中去。

其实,芬兰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美好生活,男孩子可以拿起针线学习编织,女孩子可以手握电锯锯木头,想尝试的都能够在教育的土地上被满足。这样的土壤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在切实提升着。基于生活这个永远的人生底座为学生构筑人生基石,这是芬兰教育的要义,也是任何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源营养。

透过芬兰教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的营养因素。我们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把这些营养还给孩子,补给成长,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走上既切合自身又适应世界发展大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