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融·生”模式,创建区域特色劳动教育新格局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探索“融·生”模式,创建区域特色劳动教育新格局

■俞蔚

启东市基于区域劳动教育已有实践,着眼于师生学习与生活经验,有效整合各学段的劳动教学资源,探索劳动教育“融·生”模式,建立了一套符合新时期学生成长需求、富有地域特色的劳动育人体系。启东市不仅注重劳动教育的广覆盖,更注重劳动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升华,创建了富有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格局,推进了区域教育内涵化、品质化发展。

“融”两大思想,

“生”精神内核

启东市劳动教育“融”张謇的“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思想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于一体,实践“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化大生产,而应该为生产力发展服务”和“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主张,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强化宣传与引领,在广大青少年中创生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强大的精神动力鼓舞青少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融”三大行动,

“生”社会担当

在小学开展“雏鹰假日小队”行动。启东市各小学每学期组织学生赴敬老院开展“迎新春送祝福”“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等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同时以学雷锋月、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为契机,让学生在家长和社区辅导员的带领下,参加助老助残、捡拾垃圾、保护绿化、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宣讲等社区公益服务性劳动,体验劳动所带来的幸福成就感。

在中学开展“绿色新业态”行动。启东市各中学采取“从周边开始,向外围辐射”的策略,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合作,结合新时代、新业态,寻找与农业、工业、商业、科技等行业合作办学、兴学的结合点、创新点和实践点,为学生开辟动手实践、创新创造的场域和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行为素养、研究素养、科技素养、文化素养。

在社区开展“科技志愿者服务”行动。启东市教育体育局组成了一支科技志愿者服务大队,由一群有理想、有情怀、有温度、有力量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组成,依托科技志愿服务平台、科普中国平台,积极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创报告、科技制作、技术咨询、科普体验等科普志愿服务。他们开发一系列科普教育资源,探索线上线下互动及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科普方式,通过微信、网站、户外电子屏等多途径、多阵地开展科普教育。志愿者服务大队面向青少年、社区群众、企业单位等多群体主动提供服务,重点做好服务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服务地方企业技术改进、开展社区科普教育、承办科技创新大赛等工作,积极推进普职融通、校企合作、专创融合。近三年来,随着团队队伍的不断壮大,各类科普宣传受益人数超10万人次。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适应社会的需要。启东市区域三大行动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生命世界,根植以知识、技能改造世界、服务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与价值观,达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主动契合。

“融”四大课程体系,

“生”多维育人路径

建设规范化课程体系。启东市学校构建“主题—模块—项目”课程体系, 确立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四个主题,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项目,打造一批品牌课程,如生活教育课程、节气与农事课程、营养与烹饪课程、无土栽培课程、人工智能与生活课程、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海洋文化课程、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等。

完善常态化课程体系。启东市学校落实一周一节劳动教育课,每周课外劳动和家庭劳动不少于3小时,并利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延时服务开设各种劳动教育课程。

开发项目化课程体系。启东市开发“垃圾分类与人们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工智能与生产劳动”等项目化课程,优化劳动教育项目和品质,组织学校申报省、市、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或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持续开展劳动教育研究。

实践跨界化课程体系。启东市在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研学基地——江天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各区镇、各学校结合当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因地制宜加强劳动教育场地建设,鼓励各学校就近就便与当地社区、村史馆建立劳动教育体验基地。

启东市重点支持汇龙中学生态馆建设,打造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支持海工船舶工业园建设,打造工业生产类劳动教育基地;支持文峰大世界、启东市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服务类劳动基地;支持吕四新渔港、黄金海滩、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海洋文化类劳动基地。

“融”五大共同体,

“生”教育高品质发展

建立“幼小衔接劳动共同体”。启东市建立幼小联合劳动机制,坚持体验导向,搭建区域平台,成立由小幼劳动研训员牵头的“幼小联合劳动教研小组”,举行联合活动,召开针对业务园长和小学劳动教育负责人的“幼小圆桌会议”,定期开展劳动教育专题现场观摩,实现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启东市还组织新任小学一年级劳动教师进入幼儿园,了解劳动教育环境和模式,熟悉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改进劳动方式,合理安排入学后的劳动课程内容,更好地引导幼儿适应小学,为儿童搭建过渡的阶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劳动教育幼小过渡。

建立“家校劳动共同体”。启东市学校印制了“小小生活家”分年级家务劳动指南,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鼓励学生自觉参与、自觉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掌握必要的家务技能。家长和学生共同确定孩子每天适当的家务劳动量,由家长负责督促检查。节假日期间,学校布置适合学生身心年龄的实践活动,要求每个月新学一项劳动本领,一学期制订一张劳动项目表,日日有指导,周周有进步,月月有收获,让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幸福成长。

建立“校社劳动共同体”。启东市各学校和社区建立长期的劳动合作关系,社区为学校开辟学农基地,提供专业农技师和部分兼职劳动课教师。在学农基地,学生不仅能体验劳动的艰辛,还能认识各种农作物及其生长特性,并动手搭建大棚,学习使用各种劳动工具,了解喷淋、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学生们自己动手在学农基地种植具有启东地方特色的农作物,既有成就感和喜悦感,又滋长出对家乡土地的亲近和热爱。

建立“乡镇学校劳动共同体”。启东市依托乡镇教育管理办公室,建立6个乡镇“内循环”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每个共同体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形成镇内联动、幼小初递进式劳动教育实践的“生态链”。

建立“城乡学校劳动共同体”。启东市以促进全市劳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宗旨,结合自身实际,优化整合目前已有的劳动教育资源,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同步发展、捆绑考核”的劳动教育城乡一体化管理格局,形成了既“造峰”又“填谷”的劳动教育良性发展态势。

陶行知提出,要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要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我们要让孩子的梦想不失衡,让能飞的孩子飞得更高,让能跑的孩子跑得更快,让能走的孩子走得更远,发挥教育满足未来需求与引领社会的双重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是品质教育的诉求,更是启东劳动教育的追求。

(作者原系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教育科研科科长,现挂职于启东市教育体育局基教科,主要负责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