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学校发展不宜赶时髦
■王俊鹏
新时代,基础教育学校各具特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繁花似锦的局面下,一些学校的活动陷入了追求“时髦”的误区,出现了若干不理性的现象,值得好好梳理和反思。
一是“庙会集市”现象。不少学校热衷于开各种各样的现场会,名曰研讨、观摩等,搞得像庙会集市一样,热热闹闹。有些冠之以最新的教育理念名词,称为“什么什么主题研讨”,但其实名不副实,结果听课一窝蜂,评课乱哄哄,收获一场空。原因就是主题不明晰,形式重于内容,只求做了,不问效果。但有些学校乐此不疲。
二是“风景名胜”现象。有的学校有了一点成绩,名声在外,就逐步演化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他人口中的“名胜”,每天不停接待一批批蜂拥而至的学习者、参观团。校园失去了应有的宁静和秩序,本应是校园主人的教师和学生让位于“教育游客”,教学及各类活动似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演出、杭州的“印象西湖”演出,每天重复地表演着,实景是实景,但再也没有了激情和新鲜。参观者看到的也仅仅是排练好的程式化的展示,缺乏有深度的交流。校长疲于奔命,只有少数人乐在其中,享受并陶醉着。
三是奖牌奖状现象。一些学校的管理者谈起办学业绩就是展示学校获得的各种奖牌奖状,参加什么活动都希望主办方能够给一个奖牌、奖杯或证书,否则就像这事是白做了似的。领导来了、嘉宾来了,校长就领着大家参观整面墙的奖牌、满柜子的奖杯,似乎充满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自豪和满足。殊不知学校一旦只追求所谓“奖牌”,就失去了教育的本来意义,脱离了培养人的正常轨道,也不会取得真正的业绩。值得反思的是,有的教育部门也据此考核评价学校,设置一些所谓的获奖加分项,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搞教育需要安安静静地做,不计名利地干,需要围绕教育的本心、本真、本质来做。
四是“商贸促销会”现象。有的学校搞活动就像做商贸促销一样,展示的都是自己最好的一面,选最好的老师,选最好的学生,多次排练确保成功,从不敢把自己常态化的一面给人看。这些学校还喜欢“炫富”,搬出一流的设施设备,带领大家参观现代化的教室和基地等。我觉得有时大家对“再穷不能穷教育”有刻板的理解,以为“不能穷教育”就是一定要尽其所能地“砸钱”,设施设备越高档越好。其实不然,我们应该注重充分发挥设施设备的效用,而不是片面追求“高大上”。有的活动,显露出来的是浮、空、玄等“宏大叙事”的模样,不能让人静下心来实践和思考,这样就难有真正的收获和成果,就难免会“热闹过后显孤独,繁华落尽梦无痕”。想想李吉林老师,她几十年围绕“情境教育”踏踏实实、一点一滴不懈探索,才终于取得丰硕成果。这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五是“茶馆说书”现象。几乎所有学校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面都不遗余力,但不少学校囿于“专家讲座”这一单一形式,结果颇有些茶馆说书的样子,只是图个热闹,赚个吆喝,实际成效却不大。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就要推动教师自主学习、自主研修,使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主动自觉行为。我们可以用专家的讲座来加强实践研究,开展专题化、有针对性的研讨,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项目驱动”来引领推进教育教学实践。
六是项目垒叠现象。为了所谓的各种评选、督导、验收,不少学校不得不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以各种项目来“升级换代”。于是,左一个基地建设方案,右一个提升工程计划,学校疲于应付,要花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来做,但最后项目是多了,真正为教学服务的、为学生发展助力的却不多,大多数成了“摆设”“盆景”而已,估计学生会发出鲁迅式的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我们不妨把有限的经费用于做几个实实在在的项目,来为师生减负提质,不求多,只求有用、够用和用好。
七是“为特而特”现象。现在学校管理中流行一种说法——“一校一策”“一校一特色”,所以为了所谓特色、个性化,一些学校的管理者非要弄个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校训不可,为此一味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一直在思考,学校为什么一定要刻意追求不同呢?同类型的学校本就应该气质内涵相似的啊!为了所谓特色,一些学校不顾实际,喜欢搞些华而不实的项目,如有的学校建了什么风洞实验室,可到底会有多少学生去钻研,对常规教学有多大效用呢?这些项目钱花得可观,精力和时间耗得不少,投入产出比却实在没有办法说清楚。
当下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学校发展面临诸多复杂形势,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这也很正常,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教育的初心、教育的根本,如何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把实际问题解决好,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作者系苏州国际外语学校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