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课程标准 探索跨学科学习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践行新课程标准 探索跨学科学习

■陈娟

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像北斗一样导航”项目组学生在省STEM教育大会上介绍学习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和启用决定着未来10年义务教育的方向,勾勒出了一代人的成长蓝图。新课标重在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强化学科实践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践行新课标的新理念,回应时代的新要求、新发展?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乐创课程支持下的跨界学习实践探索”为依托,开展了“跨学科学习”的校本探索。

“跨学科学习”的“中山”解读

“跨学科”其实是相对于“学科”而言的。哲学意义上的“学科”,是指一种相对独立的知识领域,它是人们为了便于认识世界而使用的一种“观念工具”。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都是在用一种跨越学科的整体思维来解决问题。从逻辑上讲,“跨学科”是“学科”的必然指向。从最近几年诺贝尔奖的获奖成果和科技革命的最新实践来看,“跨学科”思维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跨学科学习”是“跨学科”的语义衍生,已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比较典型的案例有两个:一是以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为代表的“学科+”“跨界学习”,一是以上海张江高科实验小学为代表的校本课程“中草药探究”跨学科学习。

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在对一系列“跨学科学习”样态进行系统梳理以后,提取出“跨学科学习”的三个基本要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目标设计;凸显学科统整的学习内容设计;强调“动手做,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设计。这种学习设计的最大特征,就是通过“整合”“重构”,最大程度为学生成长创造无限可能。

“跨学科学习”的育人价值

“跨学科学习”具有“学科育人”的天然价值。“学科育人”指向的是“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其中,“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我们要培养的人”的最核心素养。而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匹配的载体,就是“问题解决能力”——这,正是“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定位。

“跨学科学习”是“学科育人”的重要内容和实施路径。“跨学科学习”的表现形态和价值导向,就是要“打破学科学习的边界,从原来的单纯的学科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知识学习走向知识应用,从知识习得走向生命成长”——这,也正是“学科育人” 的变革趋向。

“跨学科学习”的校本实施路径

聚焦儿童创新素养发展,优化课程体系。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作为育人目标的重要内容,建构出以信息技术学科为内核,以具有相同主旨的学科拓展课程和创客课程等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在这一课程体系中,我们强调打开学科理念、课程、教学、评价、资源的固有边界,让各种教育要素融合、交叉,丰富跨学科学习的样态,追求在整体的教育活动中培育“活泼泼的儿童”。

重构支持儿童完整成长的学习空间,形成泛联场域。对于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的老校园来说,空间建设不是简单的维修翻新、装饰美化,而是要能通过简单、性价比高的空间设计来满足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师教学变革的需求。为此,学校对教学空间进行了复合型系统支持下的塑造改良,最大程度地泛联真实的成长资源。首先,我们根据课程体系和儿童发展需要,建设了核心课程学习区域,在对实验室、微机室、录播室、信息中心等传统教室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新划分出软件编程区、组装加工区和创意交流区等学域。其次,突破了传统教室和一般意义的专用教室边界,打造“教室+走廊”的一体化空间。我们对学校原有的廊道空间进行系统改造,划分为“智悦走廊、乐游天地、数智中心、智造工坊”四层区域,为手工技能、数字技术学习和创意设计三类主题体验课程提供平台。

实践证明,“跨学科学习”不仅能打开、连接固有的学习理念、课程、空间、资源,而且能让“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学习实践”等建立情感联结。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精心打造的支持儿童完整成长的学习空间,不仅有精心设计的课程,有支持学习的流程,更强调让儿童在空间中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

在内容和方式整合中满足学习需求,实现“学科跨越”。有效的课程实施是支撑“跨学科学习”的关键。对于不同的课程类型,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尝试采取了不同的实施策略。

对于国家课程视角下的“跨学科学习”,学校尝试以“主题教学”为突破进行学科内整合、学科间融合,初步探索出“把握整体教学目标——明确单元学习主线——赋予学习生活情境——融通所需学科要素——重构创生文本信息”这一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路径。我们以学科元素为根基, 以学科资源为出发点, 以学科素养为落脚点,坚守学科属性,遵循学习规律,有机融通教学资源和内容,从而实现学科育人。例如英语学科团队根据“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结合英语教材的编写特点,将教材中每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从主题意义出发,对单元整体教学展开设计,进行系统化教学。教师既充分利用各学科资源,又重点突出教材资源,围绕单元主题设计教学活动,突破统一的课时限制,融合其他学科要素,重在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化理解体验。

对于校本课程,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以“故宫探秘”“编程大冒险”“酷乐队”等20余门特色鲜明的跨学科主题校本课程为骨架,让学生在无边界学习体验中提升创造能力,生成创新思维,实现对世界的整体认知。

在课程实施中,学校特别关注“项目化学习”对“跨学科学习”的助力。“项目化学习”中所强调的具有发展性的任务目标创设、流程严谨的项目规划、强调跨学科性的知识结构与学习方式调整、注重综合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和学习评价,都与“跨学科学习”的内在属性、价值导向一致。

目前,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已经开发出以“趣味编程”为代表的“验证式项目化学习”,以“身临其境课本剧”为代表的“主题式项目化学习”, 以“酷乐队”为代表的“协作式项目化学习”, 以“3D创意打印”为代表的“自主式项目化学习”等支持“跨学科学习”的“项目化学习”样态。以“趣味编程”“会跳舞的学校吉祥物”学习设计为例,学生在“真实问题—任务驱动—规划方案—解决问题—评价反思”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的周期概念,进行美术的图形设计,体会音乐的韵律节拍,尝试使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科之间知识和技能的融合自然发生,让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科跨越”。

(作者系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教学能手,江苏省小学英语教材改革工作先进个人,曾获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