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江苏省第四届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展示活动在南京举行——
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南京经验”
■本报记者 汤文清
10月27日,由省教育厅主办,南京市教育局承办的江苏省第四届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展示活动在南京举行。活动以“协同聚力,共同成长——教育共同体发展的南京实践”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6大分会场线上直播,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南京课程教学的改革成果。全省13个设区市教育局分管局长,基教、教研部门负责人,学科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相聚云端,共同研讨观摩南京在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实施路径与机制创新。
打造学校共同体,
强化稳固推进的大局意识
随着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新一轮的深化实施阶段。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南京市强化大局意识,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深入推进学校共同体内涵建设。
签订《“小主人教育”成果推广共同体创行公约》、基于开源架构开展协作研究、基于成果共享促进共同发展……近年来,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以“小主人一体化育人范式”,推进集团5区12所学校集群式发展。“当前,‘小主人教育’已经从校本化主张走向区域化实践,并在各个成员校生发出新的实践样态。”该校校长戚韵东说。
琅琊路小学的集团化办学是鼓楼区课程改革的典范。鼓楼区教育局局长柴耘表示,除了完善小学教育集团机制,确保区内小学共同进步之外,鼓楼区还建立了3个初中联盟,由南师附中树人学校等3所学校领衔组团,带动一批学校共同发展;组建9个幼儿园发展共同体,以课程游戏化为纽带,推动各类幼儿园协同发展。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是最靠近主城的“老县中”。2015年开始,该校加入“六校联合体”。在该校校长戎仁堂看来,打造发展共同体,让高中克服了单打独斗的局面,有效推动了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孙百军介绍说,“学校共同体”建设是深化课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依托名校品牌资源,通过名校举办分校、名校托管弱校、组建教育联盟等方式,南京正加快构建集聚品牌特色的集团学校。”
“抱团”更能“共进”,“扶弱”也要“提优”。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处主任李鸿彬重点关注的是中学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培育”,提出为有超常学习能力的学生开设适切的课程体系,进行长远、系统乃至跨校联合培养。7月,李鸿彬的设想开始落地。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市第一中学与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合作,共同开展“丘成桐少年班”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开创高校和高中协同培养新机制,为国家输送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
建设教研共同体,
突出长远发展的布局意识
教研质量是贯穿课程改革始终的“生命线”。近年来,南京市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持续推动教研共同体建设,引领和带动区域卓越教师成长,支撑教研质量由点到面长效提升。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语文教师朱萍带领工作室成员以项目、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儿童写作课为主要方向展开研究,5年间工作室出版多部儿童作文教学研究专刊、专著,朱萍团队也从区级名师工作室成长为市级名师工作室。
在南京,通过团队教研实现成果荣誉“双丰收”的例子还有很多。2015年起,该市教育局成立“南京市名师工作站”,构建名师发展协作机制,名师工作室、名师研讨室在各区各校纷纷涌现。
2021年,在现有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南京市设立领军名师工作室。“领军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要坚持深耕课堂,开展学科课程改革、教育改革项目研究,形成特征鲜明的教育主张和教学风格。”南京市中华中学校长徐飞的团队入选首批领军名师工作室名单,他认为,目前高中教育正面临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三重变革,“对接当前变革,落实学科课程改革,为时代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正是名师工作室的努力方向。”
一体化协作教研是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又一助推引擎。以思政课为例,该市12个区教育局和近百所中小学校,分别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0所在宁高校签订协议,组建15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各联盟积极探索教学科研、课程开发、教师发展、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反馈评价“六个一体化”,各学段教师针对思政课共性教学内容“同上一节课”。在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校长陈履伟看来,开展一体化教研,既能纵向打破学段区隔,做到螺旋上升,也能横向引导各校将学科课程拓展融合。
教研共同体为南京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各区各校主题式、前瞻性的研究与实践百花齐放。目前南京已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45个,省级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70个。“十三五”以来,南京在课堂教学或课程改革方面立项874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其中省级以上课题172项。
联结教师共同体,
深化协同发展的破局意识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学校,落脚点是教师。如何让每位教师都意识到自己是某个领域的“第一责任人”?如何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实现自主成长?这是推动区域和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近年来,南京市玄武区的科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但因工作单位、文化背景、教学水平等差异,教师们也曾陷入孤军作战、各自为政、茫然无方向等困境。对此,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的科学教师团队以构建“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为抓手,从高立意联结、新实践探索、源动力联结三个维度,实现“啮合式专业交往”,引领区域内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在相互促进中自主成长。
“我们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主张,提倡科学教师过共同的教学生活,将个人联结到整体,保持共性和个性的平衡,并将共同体细分为不同片区。”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冯凌说,片区不仅根据地域来划分,还根据“片长”的性格特征、课堂风格来细分,教师可根据“片长”选择片区。
得益于各区教师共同体建设,教师的课改动力和学科创新活力被不断激发,全市课改不断走深走实。玄武区的“新三学”教改实践,栖霞区的“315”高效课堂,雨花台区的“雨花好课堂”建设,浦口区的“课程教学改革深化年”……一批教改成果不断涌现。
在寻求共性发展的同时,教师共同体还鼓励各校开展个性探索,为学科内涵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的物理学科发展示范中心,通过创建“学习进阶”特色课程,建构“寻证”式教学范式,深入推进物理课程改革;金陵中学仙林分校的数学学科示范中心,瞄准深化优秀学生思维深度的目标,致力校本课程提优,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截至目前,南京市共培育学科发展示范中心项目20个、挂钩结对帮扶内涵建设项目20组、多样化发展特色项目24个、市级前瞻性项目208个。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历程中,南京始终坚持‘协同聚力,共同成长’,通过学校共同体内涵发展、教研共同体协作发展、教师共同体专业发展,面向全体,努力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全面构建高质量的育人体系。”孙百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