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写作教学的“光”里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活在写作教学的“光”里

■吴勇

我当小学语文教师,已经31年。这些年里,我经历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生活的艰难、工作的挫折、家庭的烦恼、事业的抉择,不时在脑海中纠缠,挥之不去。但我深知,每个人都难免经历坎坷之路,唯一不同的是,每每遇到窘境,心头总有一道明亮的光笼罩、温暖着我,这道光是我深爱的、给予我磨砺的写作教学带来的,它让我活成了一个发光的人。

教写作31年,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批改作文。

那年中师毕业,我被分配到苏北乡村的一所小学当语文教师。学校虽有电灯,但长期不供电,照明的依然是盏煤油灯。夜晚,空旷的校园内蛙鸣虫唱、鸡犬相闻。昏黄的灯光下,唯一陪伴我的就是厚厚的一叠学生作文簿。身边的老教师们都对批改作文颇为头痛,因为大多数孩子的作文里,方言与普通话随意切换,语句不通,别字成串,意思难懂,批改作文被他们戏称为“破译密码”。而我,却在“破译密码”中乐此不疲。批改这一篇篇习作,我就好像在“闯迷宫”,肆无忌惮地挥洒着无穷的想象力,读不懂的就换成我懂的,不清楚的就改成我清楚的,不好玩的就变成我觉得好玩的。每批改一篇作文,就等于闯了几十次“迷宫”,写了几十篇“小作文”,我在作文本上添加的红字往往比学生的蓝字还多。

就这样,无聊的夜晚变得有趣了,闲散的夜晚变得忙碌了,寂静的夜晚变得热闹了。我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也在批改作文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谁说学生不能成就教师?我就是极好的例子。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文字慢慢通顺了、清楚了,写得越来越具体了。其实言传不如身教,教师讲100遍“写通顺”“写清楚”,不如示范给学生看一次。

一直到现在,我还依然以批改作文为乐。我伏身在习作堆里,嘴里念念有词,或圈,或删,或增,几乎进入忘我之境。有时读到一篇妙趣横生的习作,读到一句闪闪发光的童言稚语,我立刻旁若无人地站起来,对同事们大声喊道:“快停下笔,读篇作文给你们听!”不管大家放不放下笔,不管大家听不听,我便声情并茂、眉飞色舞地朗读起来。此刻,所有的疲劳、所有的失落、所有的窘迫,统统都被我放在一边,身心完全沉浸在作文的奇妙世界中,此后一天、甚至一周的生活也变得明朗起来。

教写作31年,我“高光”的时刻,多半在课堂上。

每当我捧着一叠习作走进教室,所有孩子的目光便聚拢过来,他们窃窃私语,讨论着今天的表扬花落谁家。

获得表扬的学生昂首挺胸,逐个登场,开始朗读自己的习作片段,其他同学静静聆听。热烈的掌声之后,大家各抒己见,讨论这些漂亮文字背后的写作“密码”。每一次习作讲评课,我们都能总结出几种以学生名字命名的写作方法,然后,让大家用上这些带“名号”的写作方法去修改自己的习作。学生们经常激动无比地跑到我跟前,不无炫耀地向我“汇报”。一名学生说:“吴老师,今天,我用‘张秋月的新人出现法’,将事情的经过写得一波三折。”另一名学生说:“吴老师,我用‘宫羽的先闻其声法’来写每段的开头,你可得表扬我呀!”这些富有班本气息的、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和童年味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带得走,搬得动,用得上,深受学生欢迎。

一学期下来,不少学生屡屡登台,拥有了多个写作方法的“署名权”,但也有一些学生基本上没有登台的机会,这无疑会影响他们的写作自信。于是,我便特别用心地从这些学生的习作中搜寻亮点,千方百计让他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写作方法。

可以想象,这些拥有“名号”的写作方法,会成为七彩霞光,温暖和装扮着孩子们的童年,会被每个孩子记得很久,传得很远,成为童年学习时期最美好的回忆。我相信,若干年后,这些拥有“名号”的写作方法,依然会被这些已经长大的孩子情不自禁地运用,甚至用以辅导他们的下一代写作文。我因此发现,最有效的写作教学,不是“告诉”或“传授”写作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写作策略。

教写作31年,我最得意的事情是引导学生“写书”。

我以前在苏北的建湖县实验小学任教时,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孩子们大多写得很敷衍,只有少数孩子写得很认真,每篇日记都会被我打上“红五星”。朱文哲就属于这样的孩子。一次家长会后,她妈妈特意和我交流,说孩子日记写得这么用功,可否帮她将日记印成一本书,既是对她写作能力的肯定,也是她美好童年的宝贵留存。我非常赞同。说干就干,我从她几个学期的日记中,精挑细选了40篇。一个星期六,她爸爸特意带我去临县的一个小印刷厂校对日记文稿,忙了整整一天,终于大功告成。当一本本带着墨香的日记专辑发到全班每个学生的手中时,大家沸腾了,有的学生问:“老师,朱文哲的日记可以出书,我的可不可以?”“当然可以,只要你日记写得好,家长也支持,就可以出。”我立马回应。没有想到,一时间,出版“日记书”在班内蔚然成风,一两年间,全班竟然有20多名学生将日记汇编成书。“日记书”带动了全班学生写日记的热情,也催生了学生发表文章的意识。几年间,学生的“日记书”中有50余篇习作登上了全国各地的教辅报刊。

随后,我调至苏中的海门实验学校,我不再满足于让学生写“日记书”,而是让学生尝试创作内容更加丰富的“书”,将其融入日常的写作训练当中。我大力引导学生写三种“书”:一是“节日书”,每逢春节、中秋和端午,将节日活动与写作有机融合起来。以“春节”为例,我引导孩子以家乡春节习俗为内容写作,可以记录年俗的由来和寓意,可以叙述参加年俗活动的经历,还可以描写年俗的场景。我让学生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将所有年俗活动用文字记录下来,鼓励他们在文字下画插图,做“手工书”;倡导他们用软件编辑内容,制作“电子书”。整个寒假,学生除了“写书”,没有任何作业。二是“暑假书”,整个暑假选定一个主题,或写“旅游书”,或写“美食书”,或写“劳动书”,或写“阅读书”,或写“趣味书”,或写“亲情书”,篇幅不限,形式自选。开学后,我根据“书”的文字质量和数量、插图水平、封面与装帧设计,评选出班级“十佳书作”,制作成电子版,发在班级博客中,供大家阅读与交流。三是“毕业书”,在六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鼓励学生创作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书名和主题自定,写作时间为一学期,写作空间为个人博客。第一个星期,学生向我提交书的提纲,我与他们逐个商定内容;每个月,我针对学生博客中的写作情况,进行集体讲评,指导学生修改和调整书的内容;最后一个星期,学生将博客中的内容下载打印下来,并绘制插图,设计封面,邀请家长或亲友写序言,然后装订成册;最后,在毕业联欢会上,我举行学生的新书发布会,并邀请家长参加。

引导学生“写书”,我一做就是10年,从未间断。一届又一届学生,在“写书”的过程中走过了充实而富有挑战的小学生涯;从热闹的电视综艺和刺激的电脑游戏中挣脱出来,获得了“做事”的能力与毅力。孩子们亲手创作的一本本“书”,就是他们在童年“海滩”上踩下的一串串可爱的脚印,就是每个人留驻在清晨阳光里的一帧帧美丽的剪影。

写作教学的“光”就是一个个最为平常的教学行为汇聚而成的,它不像聚光灯所投射的光那样强烈而集中,它不像霓虹灯所散发的光那样旖旎而多姿,它不像信号灯的光那样闪烁而多变。它温和而持久,一直高悬于我心中,时刻给予安慰,时刻给予警醒,时刻给予动力。它不仅照亮了我的人生,让我摆脱迷茫,执着前行;它也照亮了学生的脸庞,让他们热爱写作,笑迎未来。

(作者系南京市江宁区教学研究室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京晓庄学院外聘教授,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童化作文”教学的倡导者,先后出版《儿童写作论》等专著10部,“指向文心的童化作文进阶研究”获江苏省第五届优秀教育科学成果奖一等奖,“童化作文实践研究”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