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海安样本”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海安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学校内涵建设,让城乡学校一样美,师资队伍一样好,倾力打造——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海安样本”

■本报记者 王艳芳 通讯员 吴小冬

“放心,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我们十分放心。”近日,记者来到海安市城东镇西场小学采访,随口问一位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得到了这样的回答。西场小学虽是一所农村学校,但与有些地区学生急于“逃离”农村不同,这里的学位“一位难求”,是周边群众心中的“香饽饽”。

近年来,西场小学致力于为农村娃创造美好未来,以一支妙笔、一本字典、一根连厢、一副脸谱、一张蚕纸“五个一”融汇德智体美劳“五育”,建构“玉成教育”课程体系,让每个孩子都活泼泼地生长,许多孩子走出西场,走上国家级大舞台。

西场小学是海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缩影。“要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1年9月4日,海安市委市政府召开教育发展大会,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向全市发出了建设教育强市的动员令。一年多过去了,海安教育发展得怎么样?为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加大投入,让城乡学校一样美

10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海安市东部的李堡中心小学,这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只见绿草如茵的足球场上,孩子们正在快乐地踢球;书香沁人的景贤书院,坐满了安静读书的少年;偌大的寻梦剧院,几个孩子正在排练话剧,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校长唐慧彬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的设施,可一点也不比城里学校差!”

像李堡中心小学这样的农村学校,该市还有数十所,遍布全市各区镇。近3年来,海安市总投资30.19亿元,实施教育重点工程32个,改薄工程56个,先后建成城南幼儿园、长江路小学等20所学校,新增学前教育学位5580个,小学学位10800个,初中学位1500个。一座座教学楼拔地而起,一间间教室焕然一新,一个个场馆令人流连……从根本上纾解了入学压力,化解了超规模、大班额困境,让学生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

实际上,早在2020年,海安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就已经达到100%。为深入实施“双减”政策,2021年,该市财政又追加安排了全市中小学教室照明、智慧黑板、空调等项目采购安装经费,在苏中、苏北率先实现空调和护眼照明全覆盖。

与此同时,海安市义务教育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规范有序入学、阳光监督入学,着力破解义务教育择校难题,全面落实进城务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同城待遇。

“要重点解决乡村学校的优质问题和城市学校的均衡问题,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好的教育,推动实现海安教育特色品牌发展。”不久前,海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谭真专题调研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对海安教育的下一步发展作出了部署。

提质增效,让每个孩子有所获

在海安市高新区明道小学丹凤校区劳动教育基地,记者看到,该校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正在给植物拔草、浇水。近年来,该校因地制宜开设校园劳动教育基地,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体验劳动的辛劳和丰收的喜悦,从小培养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正如明道小学丹凤校区这样,海安市各学校以“双减”带“双提”,护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该市着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进行“分层走班”实践,推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善于求知,善于思考,善于迁移,善于运用,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全面育人。

此外,海安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德育联盟”,常态化开展“扁平便捷、惠及全员、互通互促、互利互助”式的校际德育研究活动。城乡所有中小学校常态化举办校园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四节”,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与课余生活。2021年,该市扎实推进花鼓、龙舞、扎染、剪纸、京剧等传统文化进校园,持续开展“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体艺创建活动,13个节目获南通市校园艺术节展演特等奖、一等奖,2个节目获江苏省校园艺术节展演一等奖;参加南通市全运会获得50金、45银、46铜。

在义务教育学业水平监测中,海安学生综合素质优势明显,在全省及南通市均名列前茅。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阅读、体艺、睡眠、科学素养等指标都处于领先位次,呈现出个性鲜明、发展全面、轻负高效、爱学乐学的良好态势。

强化师资,让教师队伍一样好

秦美娟是海安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因工作出色,她从村小交流到县城学校,后又从城区被调回乡镇。在海安市教育体育局的支持下,她全力追寻“清新自然、童真童趣”的教学境界,在坚守中拔节成长,为所在学校带来了不一样的气象。近年来,她先后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南通市“四有”好教师建设团队领衔人等。

秦美娟是海安教师专业成长的优秀代表。“教育要发展,师资是根本”。早在国家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之前,海安市财政就先后投入专项经费1000多万元,持续10年定向委培教师近500名,着力为乡村教育培养教师。该市分层实施“雏雁起飞、领雁高飞、群雁齐飞”的“三飞工程”,推进“个人研修、校本研修、骨干研修”等“三项研修”,促进城乡新教师、骨干教师和所有教师共同发展。

自2010年起,海安市城区学校与城郊农村学校,各区镇内中心校与一般学校,开展联合办学、结对帮扶,并一直延续至今。全市各区镇全面推行教师和校长交流,将教师交流与职称评审、晋级评先、提拔任用挂钩,通过刚性规定和内需驱动,义务教育阶段年均交流教师380多名,年交流率超过15%。

师资交流的同时,教师素质也在全面提升。近年来,海安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智囊团,搭建市、镇、校“三级一体”培养平台,充分发挥名师及团队示范引领作用,孵化出更多骨干教师,师资队伍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仅近3年,该市就新增“苏教名家”培养对象3人,省特级教师2人,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省市“四有好老师”建设团队7个,南通市领航校长3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70余人。

不仅如此,海安还凭借自身优秀的师资队伍,帮助西部地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1988年开始,海安先后有11批310人次奔赴宁蒗支教,薪火相传34年,形成了享誉全国的“宁海模式”,宁蒗支教群体获评江苏“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近年来,海安又先后与广西东兰、陕西略阳、新疆伊宁等地开展教育合作,“海安支教”的影响力持续放大,成为东西部教育合作的典范。

“自2014年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以来,海安瞄准优质均衡更高标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征程上,打造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海安样本’。”海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体局局长王晨表示,接下来,海安将加快教育强市的建设步伐,让“海安样本”在全省、全国有声誉、有影响,进一步夯实海安作为全国教育之乡的底气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