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我们的共写之旅
■重庆市长寿区第二实验小学 王明兰
图为作者在写作课堂上与孩子们交流
去年暑假,学生兴宇跟着妈妈去了包头的外婆家,从准备出行到回程,每天的所见所闻都以游记的形式发表在他的QQ空间里,我一直关注、点赞、评论,发现孩子越写越有意思。
开学后,我郑重向大家介绍了兴宇的游记。兴宇微红着脸站起来说:“是的,我看到王老师的空间里有很多文章,特别是她去年去西藏,每天都在写,还有照片,让我们仿佛也跟着去了一趟,我想我也可以这样啊,既可以与人分享,又把这段经历记录了下来,于是我就这样做了,其实我们大家都可以养成这样的习惯,虽然开始会觉得辛苦,但你过后再回过头去看去读,很有成就感。”兴宇把我要表达的意思全说出来了。在我们班有好多孩子和兴宇一样,通过写作记录有趣的经历、保存美好的记忆。
他们是我完完整整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第一届孩子,我非常用心。从孩子们第一天进校,我就坚持写教育故事,记录孩子们的成长历程。开始是在“新教育——毛虫与蝴蝶”这个平台上发帖子,把链接发到班级群里,提醒家长们关注,部分年轻家长积极行动起来了。后来,借助QQ空间的功能,我把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作业成果,我的想法、感受、收获反思,通过手机快速上传,家长们可以通过这两个平台及时看到,积极反馈。经过整理后我发现,自己竟然写了4万多字,我计划将其编辑成册(心平气和一年级、积极进取二年级、阳光灿烂三年级,轻松幸福四年级、辉煌灿烂五年级、从容淡定六年级)作为毕业礼物送给孩子们。
因为养成了写作的习惯,这些年,我在QQ空间里上传了很多文章。如“心绪拾零类”:生活虽然平淡琐碎,但总有一些精彩的瞬间。我把这些精彩难忘的时刻一一记录下来,时时回味。“行走江湖类”:每到节假日,很多人都喜欢出游 ,沿途的风景、趣事、心绪我也一字不落地记下来,最近整理出来竟有9万字。这原本只是我个人的习惯,不曾想很多文章竟然成了“下水文”,如五年级下学期,淘气的茗皓将手指头卡进课桌洞里拔不出来,惊动了消防队员。我写了《今日大事记》,后来很多孩子在周记里也记录了这件事。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写出来的文章大相径庭,我们专门就这个话题进行了探讨,将选材、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们心里。
周末,孩子们有一个固定作业:周记。有个别孩子总是觉得无话可说。于是,我决定和他们一起完成这个作业。如我写了《初冬的色彩》《周末你好》,教会孩子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大自然,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受生活。春节将至,我写了《渐行渐远的年味》,用小标题的方式回顾我的春节记忆。很多孩子读了都觉得特别有趣,还跑去向长辈求证我文章里写到的各种游戏。我发现很多孩子在后来的写作中经常模仿这种形式,他们在习作时对题目都会反复斟酌。至于我的游记,正如兴宇所说,好多孩子都在我的文字中“跟着我”天南海北。
一次,在鼓励孩子们参与“环境征文”后,我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写。没想到,我随后竟坚持连续写了3年,所写小说《好习惯成就好姻缘》获得了一等奖,我跟孩子们讲“生活原型”“构思过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好多孩子频频点头。由于真正领悟到“文章要从小处入手”,学生若熙在“我为祖国点赞”征文评比中喜获国家级一等奖;视角独特,语言丰富的紫萱屡获市、区级征文一等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伴是最好的榜样。
三年级,我们开启“循环日记”,4人一个小组,共用一个日记本,周一1号成员写、周二2号成员写……无论是同伴的文章还是老师的评语,大家都能看到,孩子们你追我赶,互相学习借鉴,轻松地走上了习作之路。每天读到优秀文章,我会马上拍照上传到班级群相册“精彩日记欣赏”里,并附上简短评论:“选材独特,表述流畅”“精心选材,生动描写,用心的孩子,真的不一样”“听,成长的拔节声”“喜欢这样真实的文字”“留心生活的孩子,观察越来越细致了”“安静等待,花儿开了”“相同题材,不同角度,有个性的表达,我喜欢”……孩子们生动细腻的描写让人叹服。
对于个别语言贫乏的孩子,我会有针对性地提醒,必要的时候还会给家长发信息:请您和孩子一起阅读今天的精彩日记。孩子们就这样模仿着,借鉴着,进步着。若熙写了好几篇关于二胎弟弟的文章,我就鼓励她写一个系列:弟弟成长记。兴宇出生于捕鱼世家,经常和爸爸、爷爷一起去长江边捕鱼,写了好几篇相关的日记,我当即建议他把这些文章汇总收藏。
从四年级开始,每个暑假我都要求孩子们做一件事,将自己这一年所有的优秀文章编辑成“习作集”,孩子们用心为习作集起名字,再配上精美的插图。看着一本本漂亮的集子,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和我,都很自豪。
就这样,通过“日志激趣,同伴互助,评价激励”,我带着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不急躁、不功利,“我手写我心”,让孩子们轻松愉悦地爱上了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