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情实境中推进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真情实境中推进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文俊

“4月下旬,春和景明,百花齐放。我们迎来了学校最美的季节,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经典活动 ——美食义卖节。两条主干道上聚满了人群,各色美味香气四溢,偌大的校园变成了美食一条街,烟火味取代了书香味,市井气掩盖了书卷气。炸、撸、烤、拌、焖一招不让一招,叫卖还价声一浪高过一浪……”

这是一篇来自初二学生关于美食义卖节的周记片段,被语文老师看中推荐到当月的校报。很多家长读过后都纷纷夸赞我们活动组织得好,然而追问他们好在哪里,却没有几人能够回答上来。实际上,不单是普通家长,即使是教育同行,如果不细读深究,也只能看到热烈、鲜活、有趣等表象。那么,这项活动的深层次育人价值究竟在哪里呢?简单地说,它契合了新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导向。

何为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其中第三条为“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具体阐述为“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基未来。”换言之,核心素养可理解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支撑学生未来人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美食义卖节周记中,孩子们对活动的情感在字里行间彰显无遗。而这种情感的生成,不仅仅源于舌尖上的享受,更多的来源于他们在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聚力创新和承担责任中体验到的成就感、自豪感和成长感。

首先,所有学生都很清楚他们即将参加的并非一个单纯的实践活动,不是简单地为了开心好玩,而是要通过美食制作和创意售卖,为校内外贫困学生募集“爱心基金”,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因为理解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的参与热情和使命感自然被充分激发出来。

其次,学生们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制作美食需要系统的策划,力求把自己擅长的厨艺和青少年学生的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制订一个相对完善的方案,讲解准备制作什么、做多少,需要哪些设备,需要多少食材和作料,在哪里采购比较经济实惠,大概需要多少成本,预计销售额为多少等内容。然后,提前一天开始采购,甚至还要提前做一些粗加工。这些工作不仅耗时费力,更需要耐心和用心。

最后,学生们需要具有各种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例如,他们需要提前熟知基本的营养知识,了解消费市场需求(即青少年学生的美食喜好);必须从家庭或学校“拾味堂”积累美食制作的相关知识,掌握美食制作实操技能;必须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懂得如何保质保鲜,保障食品的卫生,如穿厨师衣帽,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等;活动前后需要做细致的规划和组织协调,搭建团队,了解各成员的优势,通过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不仅要在美食的品种、品质和品相方面创新,还要在售卖策略上创新,如才艺表演、量大从优、赠送礼品等,连支付方式都要与时俱进,如自制二维码以方便顾客支付等。活动通过建立安全和保洁规章,促进了学生环保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各班摊位,防止因抢占优势地段引发矛盾纠纷,培养了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通过合理定价和先付款后消费,增强了买卖双方的诚信意识;通过观察、品鉴和对比不同美食的色香味形,提升了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场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全真演练,是对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重要奠基。

如果再回头分析这样的活动为何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就可以从新版课程方案中找到答案。关于培育核心素养的路径和方法,新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美食义卖节活动完全具备了“综合”“实践”以及“真实情境”等关键特点,使其作为课程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彰显。

没错,综合实践活动也是课程,而且相比其他课程,具有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创造性等诸多优势。在学科内知识整合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尚未成为教学常态的背景下,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推动学生综合素养落地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了这样的认识,学校就可以聚焦素养,系统谋划,把科技文化节、运动会入场式、农业基地劳动与考察、主题纸艺创作与展览、校本舞台剧创编与表演、虎凤蝶观测与守护等设计成系列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扎实推进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系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期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