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生态教育:走向综合课程建设的实践
■吴春良
图为吴江盛泽中学学生在校园里感受秋韵,展现生态教育理念下积极向上的状态。
吴江盛泽中学位于江南名镇绸都盛泽,是一所有着80年办学历史的四星级普通高中,也是一所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方法的创新型学校。
上个世纪末,学校形成了以“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展示价值”为目标的“科技教育”特色。在“依法治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文化兴校”办学思路指导下,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团活动等,聚焦生态与科技的关系,逐步形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的科技教育”的特色。
在文化土壤上孕育特色发展
学校特色发展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种体现,它要求教育者能依据学校发展的各种资源打造一个和学生学习成长心态相符合的学校。特色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土壤,文化自觉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盛泽这个苏南小镇因丝绸闻名中外,人们栽桑、育蚕、缫丝、织绸,源远流长的丝绸发展史孕育了独特的丝绸文化。
为此,学校发掘其内在精神特质,并将其与现代科技发展进行比较,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的科技教育”找到了文化支撑。吴江盛泽中学的“生态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学校赋予传统丝绸文化以现代特色教育的内涵,提出了“生态丝绸文化”的概念,并将此发展成为校本课程资源。我们挖掘传统丝绸文化中的“勤业”“砺志”“抱朴”“和融”的精神特质,基于绸都地区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社会现状等因素,着眼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团活动,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构建“生态课堂”。
我校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孙四周老师在国内首倡并研究和实践“生态课堂”,通过寻找绸都文化精神和普通高中生态教育的最佳“耦合点”,与传统人文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有机结合,开展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催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凸显“生态德育”的价值。
生长、生趣、生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了六大素养。简单地说,素养就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这与我校所倡导的“生态教育”的基本理念“生长”“生趣”“生活”不谋而合。
我校“生态教育”以“舒张生命力”为总目标,促进人的自然生长力提升,凸显生趣性,展现人的独特价值,倡导生活化,提升人的社会价值。所谓促进人的自然生长,就学校教育而言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凸显生趣性,展现人的独特价值意味着学校培养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的人;而倡导提升人的社会价值需要实践和创新,在社会生活中要有责任和担当。
秉持着这样的文化理念,学校进行了一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让“人文与科学融合”,奠定学生发展的“文化基础”;让“责任与实践融合”,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度”;让“学习与生活融合”,实现人的自主发展。比如,我校开设了“烟火味的蚕桑”“体验蚕文化, 感受慢生活”“丝与诗的交织”“丝绸的智慧”“宋锦与‘非遗’”等课程,让学生在理解与实践的过程里舒展生命力。
从特色项目建设走向综合课程建设
吴江盛泽中学以“生态课堂”与“生态德育”为核心的生态教育实践,经过提炼整合形成富有学校个性的课程体系,为我校从特色探索走向综合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2018年5月,我校“生态丝绸文化”课程基地成功立项为江苏省课程基地。2019年,数学学科“现象教学”课程基地被批准为苏州市课程基地建设项目。2020年11月,该项目通过市级视导获评“示范”等级。2021年,我校又成功申报成为江苏省计算机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基地、苏州市青少年数字公民培育学校、苏州市人工智能特色学校、吴江区科普项目基地学校等。
与此同时,学校的第三个课程基地“STEAM科创教育”课程基地立项为苏州市课程基地。由此,学校课程建设朝着真实化、综合性、实践性方向发展,并逐步形成文化课程、传统学科课程和科技信息类课程相融合的发展趋势。
(作者系吴江盛泽中学校长,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