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数学”课堂观摩遐想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做数学”课堂观摩遐想

■谢剑雄

第一次听说“做数学”,觉得很惊奇,数学也能“动手做”?那是去年春天,苏州工业园区数学教研员王晓峰来我校参加全区研讨,无意中,他说起了有关“做数学”的话题。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新鲜。按照一般的传统思维定式来判断,“动手做”的内容大多应属于物理、化学、生物之类科学学科的范畴。而数学指向的所谓“做”,究竟有何特征?它的呈现又是怎样的一种画面?带着一连串问题,我开始不断地思索、想象。

想象永远是美好的,但需要落地。现在已经是深秋季节,外面的世界变得色彩斑斓,充满意蕴。“做数学”的理念开始在我们的课堂上生根发芽。不久前,我在一次苏州市教研活动中,有幸观摩了3名青年教师执教的“做数学”公开课,他们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孩子们一起向我们诠释了数学之美、数学之奇、数学之趣和数学之境。

“做数学”里有故事、有梦想

故事是有情节的,故事是因为人与情的演绎,才使它更加鲜活,更富感染力。张亮老师执教“幻方游戏”,一开始并没有单刀直入,而是播放了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中黄蓉“智对九宫格”的经典片段。因为内容直观,表达生动,故事内容又与本课内容息息相关,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我想,其课堂的本意绝非想哗众取宠,而是希望通过有效的课堂设计,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在动态生成中学会举一反三,交互融通。

“做数学”里有生活、有乐趣

“数学真的很好玩。”“动手做”里不仅有虚拟的故事,更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境、真实的欢乐。真实的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曹冲称象,是语文课本中古代名人真实的数学游戏,“学会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内容让一群小学生自如地走进菜市场去体验生活,而今天的数学世界早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张颖为老师执教“认识黄金三角形”一课,首先展示了达·芬奇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引导学生在感受画面美感的同时,通过数学实验,学会黄金分割的基本法则,尝试在等腰三角形中应用法则进行简单的绘制,从而分割出无限个黄金三角形,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黄金比例在真实世界里的运用。

“做数学”里有探索、有魔力

科学是一门发现的艺术。直到今天,数学学科仍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发现,而伟大的发现往往来自日常最细微、最平凡的探究。观摩课上,学生们在巨幅画面前,开展对港珠澳大桥的科学勘测。他们在AI虚拟环境下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对桥梁结构进行数据化、可视化模拟修改和探究。通过比对、校正、修缮,最终获得满意的设计效果。“做数学”具有神奇的魔力,在一次次富有挑战性的探索中,让很多不爱数学的学生变得自信满满。

“做数学”里有智慧、有成长

观摩课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从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中走来,用火柴棒的游戏告诉我们,巧变方式可以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让头脑变得更加聪慧。

杨明远老师执教的“火柴棒游戏”中有这么一个问题:请用火柴棒摆出1+2=7,只许移动一根火柴棒,使等式成立。谁也没想到,很快就有一位小男生提出了-1+2=1的逆反解答,这令现场的师生们拍案叫绝。老师又问:“你能用12根火柴棒搭出面积为5的图形吗?”于是,孩子们开始将火柴棒平移、翻折、旋转,从数字到符号,从抽象到直观,探究在一步步推进,积极的思维训练让智慧在课堂里慢慢生成。可以说,每个孩子都在参与,都在体验,都在思考,他们都在为获取成功而不断奔跑,无论是个体还是团队。

“做数学”所迸发出的无限的智慧力量,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赋予了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做数学”是生活教育和创造教育的生动实践,“做数学”也颠覆了普通人认为数学学科枯燥、繁琐、复杂、艰涩的传统认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解放头脑、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双手、解放时间、解放空间),与新时代教育贯彻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完全契合。“做数学”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立足生活,培养思维,关注未来,连接世界,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做数学”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做数学”通过持续的创新实践,让课堂更灵动、更扎实,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到丰富,从理论到生活的全面转型。

“做数学”始于欢乐,终于智慧,描绘了“5G时代”数学课堂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校长,全国优秀科研校长,全国德育工作先进校长,全国书法教育名师,教育部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校长,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园丁先锋,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工业园区首批金鸡湖教育创优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