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需要一定的方法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阅读,需要一定的方法

——读《洋葱阅读法》

■俞永军

《洋葱阅读法》

彭小六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近日,读完彭小六的著作《洋葱阅读法》,我更加坚信:阅读,需要一定的方法。就像我常跟学生念叨的一句话:每一门学科都有每一门学科的学理。

“无论是绘画还是阅读,其实都是一个道理。行动远远比知识更有价值。”的确如此,有的学生计划一套又一套,但就是浅尝辄止,结果无功而返,一事无成。

阅读必须静下心来,先从每一天开始。比如,每天保持读至少5分钟的书,而后才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阅读。我们应该养成阅读的习惯,如同每天早晚刷牙、按时吃饭、行走锻炼……一旦我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到了某个固定的时间节点,我们就一定会按照这个习惯坚持下去。

彭小六曾做过一个统计,如果每一天阅读5分钟,一本书平均7万字,一年至少可以读完16本书。对于一本好书,彭小六的观点是“反复读”,尤其是那些我们特别喜欢、内容又特别好的书。亦如彭小六所言:“好书值得读3遍以上,我经常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第一遍读完之后可能很多概念都不懂,读第二遍的时候懂了一些,到第三遍的时候又记住了更多的东西,然后再去写文章,做分享,从而进一步熟悉和记忆之前学习到的概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丰子恺也曾概括出“二十二遍读书法”,即每上一课新书,规定读22遍,每读一遍,就用铅笔在书的下端画一笔,凑成一个字,不过凑成的不是选举开票用的“正”字,而是一个繁体“读”字。

本书中,彭小六还谈到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分享,如联想,如致用。《尚书·兑命》曰:“学学半。”意思是,教人就占了学习的一半。这诠释了分享的重要性。还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一位教师真正学会一个知识的时候,是他在教学生学习的时候。”道理很简单,当我们去教别人之前,我们需要准备各类知识,要把原来的知识再多巩固几遍。

联想,是记忆的基本原则,也是阅读的重要方法。朱光潜在《谈读书》一文中写到:“知识也须攀亲结友,一种新来的知识好比一位新客走进一个社会。”杭州岳飞庙有这样一副楹联,写的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有”和“无”相反,埋下烈士忠骨和铸就奸佞小人相互对比。相传这里埋葬着岳飞的尸骨,后人因为痛恨奸臣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他,就用铁铸了秦桧夫妇的跪像放在墓前。只要我们记住了这副对联的上句,下句也就不难凭对比联想起来了。

致用环节,彭小六提出“因概少切复”快速阅读法,即“提问、预习、扫读、切重点、复习”五个步骤。我很认同这个方法。不少家长、学生都曾先后向我请教:自己明明读了不少书,为什么一点效果都没有?他们所说的效果我能理解,读了不少书,阅读水平还是不见提升,写作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显而易见,他们都忽略了“提问”意识。比如,面对这篇文章,或这部著作,我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它们有没有得到合理解决?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等等。

再如,有些孩子即便上了初中,在阅读过程中总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读。其间缘由,一方面是这些孩子眼睛识别距离短,即眼球转动时所能达到的范围小;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眼睛停留时间过长,抑或其眼睛回复转动的次数过于频繁。结合本书的一些阅读方法,前者就必须强化阅读训练,提高眼睛的识别距;后者,就必须提升理解能力,不断减少眼睛回复转动的频率,久而久之,阅读能力才会日渐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