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互联网场域下家校共育路径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小议互联网场域下家校共育路径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王国华

互联网场域下的家校共育路径探究,是信息技术与学校德育课程融合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现代信息技术和线上教育资源的充分应用,使得家校共育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增强了,从而提高了德育效率,增强了德育效果。

化解成长难点。家校共育工作,最重要的是让教师与家长、学生求共识、促成长。笔者根据工作需要,利用线上教育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的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案例等资料,制作直观、清晰的德育课件,切实提高针对性,化解成长难点。如在开展家校共育讲座、教育学生不要沉迷网络时,笔者制作了《网络时代,应该趋利避害》的课件,全面、直观展示了网络对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达方式和道德观念的影响,让家长、学生感受到网络在开阔眼界、锻炼思维、学习新知、扩大交往、丰富经验方面的积极正向作用,同时也提醒学生远离网络虚假、不良信息。随后,笔者围绕网络隐私、上网时长、合理游戏等问题,开展家长、学生网络问卷调查活动,在分享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并通过在线表决的方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小组公约、班级公约、家庭公约,逐渐形成家长与学生共遵守、共成长的氛围。同时,家长、学生还充分利用线上教育资源,制作、拍摄了一些生动有趣的小视频,以及以沉迷网络影响学习为内容的即兴表演情景剧,进一步教育学生学会合理利用网络。慢慢地,学校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影响学习的情况得到了改变。

形成德育风格。德育过程不能是灌输与说教,要在教师、家长与学生个体三者相互影响下,促发学生内心的自觉,从而进行积极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这是笔者一直追求并践行的德育风格。

首先,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让父母成为父母。家校沟通中,父母抱怨最多的,往往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为此,笔者与家长共同关注家庭教育方面的微信公众号,推荐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视频和文章,帮助家长理解家庭教育的内涵、规律、方法和路径,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共同对孩子进行多元、同向的引导,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孩子成为孩子。现在不少学生,一生下来就被焦虑的父母寄予厚望,成为实现父母愿望的“学习机器”,压制了自我快乐成长的天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精选一些网络上的社会热点事件,让学生在校开展独立、自主的评论,敢于质疑,对于部分内向的学生则鼓励在家向父母多问“为什么”,并通过优选对比一些精彩的评论,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学会表达。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不再满足于教师提供的素材,而是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去思考、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并与教师、家长展开讨论。这些良性互动,使学生在文化学习中明白“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样学”,能够结合已有的知识结构,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如此,教师、父母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孩子则真正成为了孩子。

讲好时代精神。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教师要充分用好新时代丰富直观的素材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帮助他们践行时代精神,提升思想觉悟,这既是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拓展德育路径、增强德育效果。

笔者在进行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主题教育时,先是展示播放师生共同准备的相关文字资料、图片、配音、配乐及视频,然后让学生分角色交流心得体会,接着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模拟扮演,最后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踔厉奋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在交流过程中,一些学生提到了家庭中长辈的奋斗事迹,这一下子拓展了笔者的思路。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用最有效的手段、最快捷的方式收集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中国成就,让学生把握新形势,牢记新使命。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学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让学生更直观地零距离感受到中国力量、中国变化、中国价值,同时这也可以进一步增进沟通交流,融洽亲子关系。为此,笔者在与家长沟通的基础上,安排了一次“听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讲那过去的故事”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家长参与新时代国家建设的情况,感悟长辈奋斗的精神,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事后家长们反馈,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在尝到了甜头之后,笔者又组织了“爱大国才有小家”“逆行者最美”“为什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大国重器与微小芯片”等系列讨论,让家长找到了参与孩子成长的契机,也见证了孩子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