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浅谈
■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 戴金菊 谈福林
所谓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观感知,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对于数感的培养,教师需要运用关联性思维,巧妙地利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勾连前后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沟通与数感相关联的领域,变原来的点状教学为结构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笔者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一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关联实际生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数字在生活中的真实价值,增强数感意识,让所有的数字符号“裹挟”丰富的生活价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建立数感与生活情境之间的关联,需要学生激活思维,多聆听、多观察、多思考,只有将思维真正作用于所了解的生活实践中,才能让数感“水涨船高”。
以教学“分数的意义”为例,教师如果拘泥于教材,学生的思维将始终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事实上,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将一个整体性层面的物体看成单位“1”。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就可以利用分数与生活的关联,借助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物来教学。比如,教师可以拿出一盒粉笔,从中抽取三支归为一组,让学生思考:虽然这里有三支粉笔,但如果视为一个整体,就可以将其看成单位“1”。此时,教师再尝试将这三支粉笔拆分开来,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观察,清楚地认识到,此时的每一支粉笔,就成为了刚才整体的一部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利用分数与生活细节中的关联,对生活资源进行了发掘、整合,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形成。
搭建操作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如果采用机械灌输的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严重时还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而数感原本就是一种直觉思维,需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加以培养,教师可以用实践操作的方式,强化学生内在的认知。
以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为例,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式地机械讲授,学生充其量只能获取概念和公式等信息。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设置相应的实践操作平台,如组织学生收集宽口瓶、空罐头瓶、矿泉水瓶,并利用生活经验猜测,不同的容器能够存放多少水量,然后将装满的水倒入量筒中,用具体的数据记录实际的盛水量。这样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建构对容积的认知概念,形成直观而多维的感性体验。
数感是在反复实践、不断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关联性思维,紧扣数感形成的基本规律,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关联到真真切切的操作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
强化估算意识。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数感的本质是生命个体对于数字的直觉性认知,属于隐藏在学生内心的潜意识,但这种潜意识并不是虚无、模糊的,更不是错乱的,而是有着基本的内在底层逻辑。其中,学生的估算能力是数感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以“万以内数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素材,并借助问题触发学生的自主性思考。比如:在一个周长为200米的大花圃周围种植树苗,可以种多少棵?这一问题的价值不是考量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掌握,而重在引导学生关联生活经验进行估算,从而得出数据。在小试牛刀之后,教师可以相机回归到与生活更为接近的情境之中提问,比如:学校每班人数有45人左右,那一万名学生大约可以组建多少个班?如果教师依照解决应用题的方法直接进行计算,则失去了估算的价值,更失去了历练数感意识的契机。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借助一个班级45人这个数据,与“万”这一单位形成关联和碰撞,用熟悉的数字来感知更大单位的数据,从而对“万”形成基础性的认知体验,最终形成相应的数感。
在数学核心素养中,数感是数学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和广阔空间,以自主观察、积极探究、验证反思的方式,培养良好的数感,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