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大道至简

——读《呼唤教育回归》有感

■朱旗

《呼唤教育回归》

吴康宁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收到吴康宁先生所赠新著《呼唤教育回归》连同这一系列的另外两本《通向真善美的教育》和《教育,但不止于教育的感悟》已有些时日了。利用疫情下“居家办公”的便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呼唤教育回归》,我感触良多,但体悟最深的则是四个字:“大道至简。”

何为“道”?道指道理,指万物本质和发展规律。何为“大道至简”?在古人看来,万事万物本质规律都简朴简明。

大道至简还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回归简单,这是阅历的积累,是知识的转化,是思想的升华,更是一种境界的追求——用最朴实、简明、大众化的语言剖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蕴其现象背后的本质,即“简单逻辑和基本常识”。

教育为何要回归?宋人说“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近期撰文“教育概念满天飞的现象是这个教育改革年代一个不争的事实”“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找到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这是当前摆在我国教育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从何处出发穿越丛林抵达彼岸?作者在本书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只有先回家,才有可能再出发,才有可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也只有不断回归,不断回家,才能可能不断地再出发,不断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在吴康宁看来,教育很复杂,但其实也很简单:只要回归恒常、坚持育人就好;只要回归正常、遵循自然就好;只要回归日常、朴实无华就好。呼唤教育回归实则是:“尊重规律,尊重逻辑,敬畏常识。”

教育回归何处?作者认为,教育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就在于它有一个恒久如常、亘古不变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育人。无论教育如何发展,教育理论如何创新,教育实践如何丰富,我们都要牢记“育人”这一根本。这是教育的使命。

从这一观点出发,作者呼唤“大学要回归”:现代大学职能有人归纳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人才培养才是大学办学之本”。其他职能只能“助益人才培养”和“提高人才培养贡献度”,否则很可能会本末倒置。“对教师的认识要回归”:“要重新认识教师”“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师不是孙悟空”“教师必须尽责地善待学生”。总之,“教书育人”是教师天职本分,是教师职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对教师的认识、评价都必须坚守这一“原点”。对学生的认识要“回归”:教育者只明白自己是做什么的远远不够,还要弄清楚“学生究竟是谁”。

教育如何回归?如果说“教育为何要回归”和“教育要回归何处”是从本质论角度谈教育,那么“教育如何回归”则是解决方法论问题,提供教育回归的切入点和途径。这里,吴先生用了“证伪”的方法,即在本质论中分析论证了教育应当是什么,现在再告诉我们教育不应当是什么;告诉我们现实教育中那些习以为常,甚至被“热捧”的观念、做法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不能把教育简单地视为“类似农业”,因为“教育学生(儿童)的复杂性绝非种植农作物可比”;远离政治(社会)培养“真正的人”的“纯教育”(包括数学教学)根本不存在,因为教育首先要解决“到底在培养谁”的问题。其次,学校不应是“官场”“商场”,也不能成为“无限责任公司”。吴先生在书里说“如果能真正弄清学校不该成为什么,并坚决与之划清界限,那么对于‘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地方这个问题,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再者,关于教师,一些司空见惯的提法(观念抑或口号),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等,在吴先生看来都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不合逻辑,违背常识”。还有,关于学生,关于受教育儿童……

认识吴先生多年,也一直关注他的学术研究和学问表达。这里作点比较与诸君分享:在论及不能施行片面教育时,15年前吴先生说“教育的目标决不能只是单向度的,教育活动应当保持必要的张力”,而今天吴先生这样说:“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我们的教育不能是片面的,而应是完整的”。今天的吴先生在可尊可敬的同时,更显得可亲可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