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之“优”促高教之“变”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多位高等教育领域知名专家相聚常州,共同探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以人才之“优”促高教之“变”

■本报记者 王玭 通讯员 孙杰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内在诉求。面对社会经济快速变化以及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飞速发展,新时期高质量人才如何定义?高质量人才培养如何开展?高校又该如何作为?

9月17日至18日,由《江苏高教》编辑部、江苏理工学院主办的《江苏高教》2022年学术研讨会在常州召开。本次研讨会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主题,多位高等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汇聚一堂,共话人才培养体系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研讨会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来自国内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者、研究生约100人参与现场研讨,线上参会人数近1.8万人次。

聚焦内涵,

完善高等教育制度设计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话题。与会嘉宾不约而同地阐述了对高等教育发展内涵的理解。

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周川在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纠正形式主义的问题,其关键在于继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切实优化宏观管理职能,转变宏观管理方式,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审视了高等教育竞争与合作的现实关系,强调通过合作而非竞争实现卓越。“竞争制度的合作与合作制度的竞争都需要置于高等教育的目的与价值之下进行整合,新竞合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关键在于竞争制度中的人文和合作制度中的共享。”

在谈及高等教育与工业世界的关系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王建华认为,首先需要在高等教育和工业世界之间建立新的社会契约,围绕家庭、国家与市场、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灵活性与保障性,合理调整我们对彼此的期望以及义务;其次,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不再只是赋予学生某种特定的就业能力或可雇佣性,而是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增强其前瞻性和未来素养。

针对高等教育活动主体存在的焦虑感,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冒荣指出,要从单纯关注高等教育活动质量的高质量发展,转向全面关注高等教育活动质量及其活动主体生活质量的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溯源焦虑原因,高质量发展的重心需要回归育人服务,在大科学时代,应思考如何在学术生活中少一点计划机制,多一点自由机制。”

构建体系,

拓展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高质量人才培养是本次研讨会嘉宾关注的另一个重要话题。在首日报告中,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振天以《高质量发展的认知与人才培养体系改造》为题,阐述了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格局的三个层面,即从宏观上构建政府顶层设计的多样化分类体系,中观层面上建立学校自主办学的动态化适应体系,微观层面上创造教学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创新体系。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龚放则谈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三个向度:从学到术,从主要造就学术精英到主要培养千百万应用型人才;从一到多,从单一的学科导向到多学科、跨学科培养;从知到智,从传递“高深学问”到造就“智慧之士”。

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眭依凡认为,评判高等教育是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人才培养质量,评判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创新能力,评判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是评判博士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高重心’人才培养结构本身即体现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胡建华将目光投向国际,他分析指出国外卓越研究生教育发展项目存在跨学科、协同培养等特点,当前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我国“高重心”人才培养结构高质量发展的要点所在。

推进转型,

实现应用型教育跨越发展

高等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须指明职业教育的转型方向和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方向。江苏理工学院校长崔景贵立足职业教育师资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学校办学特色,分析了我省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以及苏锡常都市圈在全国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改革中的地位,从新时代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学、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本硕博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建设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做好职业师范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陆根书以《工业5.0时代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为题,通过分析时代背景、学生和学习场景的变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历史,指出面向工业5.0时代的工程教育改革要强调终身学习和超学科教育,加强数据处理与管理课程的训练,为学生提供人与机器交互学习的可能。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研究所所长史秋衡分析了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多元价值与主导价值、应用型大学评价逻辑的应然取向与实然选择、应用型大学资源配置逻辑矛盾等困境。他认为,战略调适的总体思路是应用型大学以适切性人才培养引领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应优化政策供给引导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市场化资源配置要为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