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用真挚的灵魂去唤醒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教育就是用真挚的灵魂去唤醒

——读《什么是教育》

■张运桥

《什么是教育》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著

童可依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卡尔·雅斯贝尔斯生活在一个见证了深远政治变革的时代,其一生处于纳粹政治与欧洲文明战后重建的历史进程之中。这样的大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思想。《什么是教育》是由赫尔曼·洪恩自雅斯贝尔斯诸多著作中辑录其谈论教育的内容编纂而成。雅斯贝尔斯以哲学家的身份对教育的核心进行阐释,论述言简义丰,没有刻板空洞的说教,以富于诗意的语言,传达深刻而意蕴悠远的洞见。

自身的开放性

能将我们带往更远的地方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我们各自的道路上,我们明白自身存在的可能性界限,但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自身的开放性能将我们带往多远的地方。”在他看来,开放和学习的心态可以指引人获得更为广阔的未来。事实上,不只是对于学生,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若是对于这个世界能够保持饱满的热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永远相信、永远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保持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信心和积极行动,那就会永远年轻,永远是向上的姿态,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雅斯贝尔斯重视发自内心的接纳的重要性。他说:“在学习中,唯有被灵魂接纳的事物才能成为自身的财富,其他的一切都仍停留在心灵之外,无法获得真正的理解。”几千年前,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作为教师,要主动修炼自身的学识和个人魅力,引领学生主动追随和探索知识,其教学效果要远胜强迫他们被动接受和应付。

仅凭知识不能够获得

灵魂上的健全

早在100多年前,雅斯贝尔斯就敏锐地意识到盲目夸大知识作用的局限性。他说:“一个人若只是将自己局限于纯粹的知识,即使他学识出众,他的灵魂也是不健全的。”雅斯贝尔斯提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已学到的知识,而是对知识的判断力。人们需要的是凭借自己的主动性获取必要的知识的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思考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无法从知识记忆中获得,而是来自与实际科研工作的接触。

对于永远抱有开放和学习心态的人来说,无论教育还是经历,都是一种唤醒和淬炼。单纯的知识丰富,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格局远大、深具同情心和生活情趣、精神内涵丰富、充满活力的美好的人。如果没有分析判断力和实践能力,那么知识就只能是僵化的教条。

民族的精神层次

取决于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

雅斯贝尔斯具有超前的眼光,他推崇精神上的熏染和陶冶对民族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取决于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人们追随哪些他们尊敬的伟大人物?如何看待其本质并将其树立为标准?”

看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气质和未来如何,就要看其尊崇和追随的是什么样的人。没有信仰和尊崇的民族和个人都是可悲的,会导致其在自己的认知隧道里茫然摸索甚至无底线堕落。

好的作品和伟大的灵魂会引领人进入一个天地:这里面有山川河流的绵延朗润、天地日月的开阔辽远,能照亮狭窄和黑暗。一旦见过这样丰盛充盈的美好,确立了这样的价值观,就不会轻易被改变和转移。

这样境界的实现,并非人人皆可获得。这是一种双向筛选:一是受教育的人主动接受和喜欢,对他来说,这样的教育内容是一种唤醒和激活,他能够领略到深蕴其中的美;二是优秀的作品和灵魂呼唤真正懂得的心灵,否则再好的东西仍然不能被发现和欣赏。

精神的成长才具有

更长远的决定性力量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精神上的强大和成长才能使人永远年轻、生机勃勃。他说:“当一个人与更敞亮、丰盈的世界相结合时,他便能更坚定地成为自己。”人并非生而优秀,可以放开胸怀,用好时间,去读书、感悟,追随优秀的人物,不断在做事上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追求进步的人自身有强大的小宇宙和能量场,他积极专注,勇敢坚定,追随内心。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大至国家,小到个人,都需要通过积极的教育,达成对文化、信仰和精神的追随。

雅斯贝尔斯的论述包括理性精神、科学与人文、生存与历史等诸多议题,包含深刻的时代精神“诊断”。时至今日,这些真知灼见仍然可帮助我们反观自身,思考如何面对学生,面对自己,面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