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5年辅导员生涯,侯新闻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以“匠心”育“将才”,努力成为——
赋能学生“空天报国”的学工“匠人”
■本报记者 阿妮尔
“当辅导员是个良心活儿,没有捷径,只有功在平时。”从走上辅导员岗位到获评2022年江苏省“最美高校辅导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团委书记、研究生辅导员侯新闻始终保持着这样扎实平和的工作状态。
培育出南航大首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首位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指导学生获“挑战杯”特等(金)奖4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6项,引导学生主动奔赴国防科工系统建功立业……5年来,侯新闻“火力全开”,带领学生度过成长的关键环节,培育、守护了1800余名本研学生科研报国的远大理想。
满怀热情:
成为学生信任的“知心人”
在成为高校辅导员之前,侯新闻曾是省天一中学的历史教师。2017年,出于对高校工作、学习氛围的向往,侯新闻来到南航大,成为“离学生最近的人”,继续着自己“成为好老师”的从教理想。
彼时,从高中历史教师“转型”高校辅导员,对侯新闻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如何认识大学生,如何了解工科生的特点,做好他们的学工引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对我来说都很陌生。”侯新闻回忆说。为此,他一边“恶补”学工业务知识,一边不厌其烦穿梭于宿舍、课堂和实验室,迅速和学生熟悉起来。
“学生学习任务重,学校考核也很严格,我不想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带本科生时,侯新闻时常进班查课,还会在重要考试后给学生做成绩分析,督促学生学习的同时加深自己对工科专业的理解。晚上,他又经常出现在学生宿舍,或检查安全卫生,或与学生谈心聊天。
“起初,学生觉得我管理太严,但在我转岗离开的时候,他们给我发了很多信息,说很怀念我带他们的时光。”侯新闻说,基于平时的点滴积累,他与学生相互学习、平等沟通,学生对他也越来越信任。
在侯新闻看来,自己在年级会、月讲评上和学生交流的内容很“杂”:从有针对性的开学导论、考前诚信教育等主题课程,到日常管理、社会热点,“我希望带给学生思维方式上的成长。”侯新闻说,上课时,他的历史知识储备总会派上用场,学生喜欢听历史故事,也喜欢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交流辩论。“有了这样的氛围,我就能和学生交流他们真正困惑的问题,从思想上积极引导,让他们明确人生选择和职业方向。”
专注引领:
激发“将才”的创新动能
“研究生党员比例高、科研任务重,更需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侯新闻说。带研究生时,他开始探索党建与科研工作融合发展路径,以思想引领带动科研攻关。
2018年,侯新闻协助导师围绕“电光先进制造”国防项目探索建设机电学院第一个纵向党支部,并将国防重点科研项目攻关作为组织生活的一部分。2019年,电光先进制造团队研究生党支部成为南航大首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经过不断磨合摸索,师生对纵向支部模式越来越支持,很多导师主动提出将支部建在自己的科研团队上。
目前,机电学院建立了9个纵向党支部,覆盖了学院国防重点研究方向。研究生进组时,导师不仅会提供科研训练指导,还会用参与科研攻关的亲身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更有担当,也更有做科研的精气神。”侯新闻欣慰地说。
在此基础上,侯新闻还逐步构建起以科研项目为牵引的研究生创新实践模式,促进科研、科创双向驱动。
“500多天备赛,侯老师全程参与技术研讨,教我们怎样用最简单的话描述项目创新点,让领域外的人很快理解我们做的东西。”南航大机电学院研二学生王攀告诉记者,在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中,他所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损伤微波原位快速修补仪”项目获得一等奖。这个项目始于国防单位的实际需求,赛后在相应的国防项目中投用。
“希望在校时的科创项目能引导学生树立面向国家需求的科研取向。”侯新闻说,学生在进行科创训练的同时,创新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科研和思想引领得到有效融合。
追求卓越:
助推“空天报国”远大理想
在侯新闻心中,让学生的科研成果在比赛中获奖不是育人的终点,更重要的是让“空天报国”的理想在学生心中扎根。
过去5年,侯新闻既是在学生入学时就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辅导员,又是努力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的“企业联络员”。“真正能让学生留在行业里的是项目,参与一个项目就了解一家企业,还能结识企业一线的专业导师。”侯新闻认为,减轻学生对国防科工行业、企业的陌生感,学生的科研和就业意向就有更多的倾斜性。
为此,侯新闻和同事们合力促成了南航大机电学院和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后简称成飞)的协同育人合作。双方共同建立起以“企业出题、教师解题、学生做题”为运行模式的“智汇蓝天”基地,由成飞提出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机电学院师生在一年的研究周期内努力“解题”。目前,“智汇蓝天”项目已经进行到第六期。研究周期内,南航大师生针对成飞的实际需求开展攻关,不少项目成果已在实际生产中投用。
“每年暑期,我们都组织参与项目的学生到成飞的生产车间走走看看。”侯新闻说,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让学生能够带着正在推进的项目任务走进国防单位。有了前期大量的科研准备,学生到企业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研究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5年来,侯新闻的学生中有700多名研究生主动奔赴国防科工系统建功立业,每年国防就业人数从不足百人增长到215人。“希望看到我们的学生在专业上独当一面,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顶得上去,在‘卡脖子’问题上啃下硬骨头。”侯新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