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小先生》的教育启示
■戴荣
《小先生》
庞余亮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最近庞余亮的《小先生》很火,加印5次,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了多场网上阅读分享活动,彩绘青少版也已付梓。
1985年,18岁的庞余亮从扬州师范学院毕业,回到江苏兴化沙沟做了15年的乡村教师。在写备课笔记时,他把反面留着,不仅记下了“教后反思”,还记下了许多乡村教育的小故事。在离开学校后,庞余亮又用5年时间把这些故事慢慢整理出来,这便成为了广大读者面前的《小先生》。
《小先生》是一本散文集,也可以说是一本儿童文学选,散发着浓浓的青草味道和泥土芳香。从中可以读到上世纪末泰州教育特别是兴化教育的特殊气息。张月芳老师认为,《小先生》是一部苏霍姆林斯基式的乡村学校的《清明上河图》;而我认为,《小先生》是一幅带着淡淡忧伤的水乡教育图,是文学版的当代泰州乡村教育史,是泰州教育的《夏山学校》和《窗边的小豆豆》。读《小先生》,不但可以得到文学的滋养,而且可以获得许多教育启示。
第一,我们的农村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有人评价如今的农村教育,是让学生接受教育后“逃离农村”的教育。9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指出的“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等教育问题,如今依然存在。
庞余亮笔下的农村学校是什么样子呢?这里的师生一起吃槐米粥、打核桃,没有三四两节课的老师轮流到食堂烧饭;进入冬天前,师生一起劳动,刷石灰水,让校园里的树木都穿上了“白球鞋”;下雪了,大家一起玩雪,树上的雪掉到学生、老师和老校长的衣领里;村民听到上午第三节的铃声就开始生火做饭,整个村子冒起袅袅的炊烟。这里的体育设施十分简单,大家一起跳绳、踢毽子、打篮球,从菜花丛中捡篮球的学生瞬间成为了“金兔子”。乡村教育是看得见的青山绿水,留得住的乡愁。乡村教育实际上是本土的教育、本真的教育,是葆有未来教育基因和核心要素的好教育。
第二,我们究竟应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
周国平先生认为,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童年提供了最天然的开阔环境。现在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把孩子关在楼房里,他们远离自然,远离田野,远离乡村,远离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
而庞余亮笔下的学生不是这样的。他们玩弹弓、踢毽子,天冷了一起“挤暖和”;他们上树掏鸟窝,下河摸河蚌,在水杉树上刻老师的名字;绰号叫“蚂蚱”的女生可以像蚂蚱一样跃过一丈宽的灌溉渠,绰号叫“黑鱼”的学生扎猛子潜过一条大河不换气。这些大地之子,不一定是“学习的料”,但他们质朴纯真,心态阳光,是父母干农活的好帮手。这些学生中也会有“大学的料子”和创新人才,他们边玩边学,后劲很足,没有过早地失去童年。
我们的教育应该秉持田园特色和自然情怀,让教育充满鸟语花香,让学生心间涌动起潺潺流水,努力培养出亲近大自然、生命力旺盛、充满无限发展可能的学生。
第三,当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应该成为人民的精神圣地。两千多年前,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给汉武帝献的国策之一就是“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太学是国家级教育,庠序则是设于地方特别是乡村的学校。而教书并非设庠序的唯一目的,教化乡邑,才是根本。乡村学校承担着一种潜在责任:传承文化、维护社会安定、培育有凝聚力的民风民俗……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教书先生依然受人尊敬,排解纠纷一言九鼎,婚丧嫁娶指点仪轨,代写家书咫尺天涯。
在庞余亮的笔下,学校与乡村、学校老师与村民有着亲密的关系。校长在村民心中有很高的地位,乡里偶有纠纷,都由校长裁定。朴实的乡亲们不时地给老师送土特产。红皮鸡蛋、散发着稻汁香的糯米、才出水不久的鱼虾,都拿给老师尝鲜。学校里举行歌咏比赛,村民们都来观看,学生们也把歌声带到了村里,许多农民也跟着吟唱。
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应该成为乡村的一堆火,这里的老师就是乡村的一盏盏灯,这里的学生就是乡村的一颗颗星,这样的中小学存在着,乡村希望的灯就亮着,农村文化也就有了力量和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