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西湖断桥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夜游西湖断桥

■杨红兵

日课初毕,华灯已绽。凭窗远眺,一轮浅月,渐攀楼梢;下临之江,依稀可见;钱塘喧哗,俨然可闻。将窗户推到极致,一股暑气热腾腾地涌入,室内温度瞬间拉升。忽地,无来由地念起西湖的断桥来了。

古语有云:西湖之美,晴不如雨,雨不如月。这月下的西湖断桥又该是何等模样呢?那断桥的千古悲歌是否还依然传唱?20分钟车程后,我们步入西湖大道。如昼灯光、鳞栉高楼、汹涌人流、鼎沸人声……与记忆中的西湖截然两样,一切恍如时光乱弹、艳妆浓抹,陌生得让人有点难以相认。

沿西湖南岸,我们于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困难前行。约莫一刻钟后,我们来到白堤。堤岸两旁,湖水潋滟;步堤而上,灯光昏黄。斯时,水气氤氲,清风携凉,于白堤深处,人群却有些稀少了。于是,再行一段路,便邂逅断桥。

倚桥栏四顾,远山影影绰绰,如青螺,似远黛,不可亲近。雷峰塔矗立其中,隔湖相望,距离甚远。周遭灯火或明或暗,倒映湖中,宛如给西湖镶上了金碧辉煌的光环。于无数点的光亮之中,却又有着一丝影子,悬空飞驶,翩若惊鸿,宛如游龙,定睛敛神,却又只有微痕一抹,瞬即不见。也许,那是湖畔的萤火之光,是夜间纳凉的飞鸟,是希图追记身影的无人机,是天地间的浮游精灵……

登桥而上,不见陡峭。但当年就是在这里,有情人穿越时光隧道,突破天条窠臼,将情感滔天巨浪般掀起,将故事石破天惊般写就。于是,一切的一切,从一柄雨伞开始,月迷津渡、悬壶济世、中秋雄黄、水漫金山、雷峰塔倒……屏气凝神,似乎还可听到那些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真情过往,还可触摸到那些江水为竭、冬雷夏雪的生死相诺。

这一刻,一种莫名的悸动涌上心头。我用掌心摩挲着桥头石梁,湿湿的湖风,一阵又一阵地悄然而过。我们吹的也许不是当年的风,走的也不是当年的石板桥,但是,有些事物,于时光流转中,入眼润心,辗转而日深。

移步桥下,沿着湖边,循水慢行。水气重重,入秋的感觉渐行渐近。远处波光粼粼,将迷离的灯光倒影瑟瑟铺展。护桥白堤上的杨柳,如长发及腰的水乡女子,轻柔曼丽。四周暗淡的灯光,在垂柳上泼墨般挥洒,深深浅浅,垂柳愈见葱茏,也更见风姿了。朱自清先生曾说,“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此时此地,忽然觉得这句话是那么亲切而贴合。

杭人有云:断桥不断。何谓“断”?何谓“不断”?人生路上,或颠沛流离,牵于碎银几两;或豁然无羁,行往心之所向。无论如何,只愿前路有灯,行程有光,就总有希望在前方召唤。

“该返回了!”同伴的一句话,将我从思索中唤回。原来,夜已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