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师院“家访到家”凝聚育人合力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盐城师院“家访到家”凝聚育人合力

■本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徐晓亮

“父母的身体情况怎么样?家庭经济收入如何?”“学校有‘奖、助、贷、补、勤、减’及绿色通道‘6+1’多元混合资助政策,请及时关注,能减轻家庭不少经济负担呢。”在刚刚结束的盐城师范学院组织的暑期家访活动中,这是老师们说得最多的贴心话。

累计16天,涉足2省10市25个区县,行程8600公里。今年暑假,盐城师范学院学生工作人员兵分三路,分别奔赴浙江省杭州市、台州市、温州市和山东省菏泽市、淄博市、滨州市……实地走访了32名在籍学生中的贫困生、心困生与休学生家庭。

“没想到老师们竟然跑这么远来我家里,面对面了解我们的需求,真的太意外了。”说这话时,家住山东临沂的学生小楠眼中充满了惊喜与感动。小楠初中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患病常年服药。为了维持生计并照顾小楠的幼弟,母亲只能在家门口打零工,收入微薄。暑假里,一家三口住在负债搭建的彩钢瓦平房中,没有空调,酷暑难熬。

“我们看到实际情况都很心疼,小楠妈妈很重视孩子的学习,但经济条件确实有点差。”参与家访的教师谢忠鹏说,“在面对面交流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家长们对子女的殷切希望,感受到了他们对孩子健康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也印证了‘家庭是孩子人生第一所学校’的价值诠释。”

对家长们来说,看到老师来到家里也会觉得格外踏实。一位家长坦言:“孩子上大学以后,我们一般只能靠孩子自己的表述来了解他的学习、成长情况,但这次与老师们面对面交流,让我们对学校和孩子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心里有底了。”

谢忠鹏告诉记者,大学教师到学生家里坐一坐、唠一唠家常,了解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一起分析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同时对老师也是一种深刻的教育,“让我们更加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寻求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发力点。”

据了解,家访回校后,教师们还将持续关注相关学生动态,“点对点”谈心谈话,协调配备专业师资,量身定制“自助型”帮扶方案,给予升学和就业的全程指导。

“面对面,心贴心,构筑家校‘连心桥’。近年来,家访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传统。”盐城师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桂华说,学校坚持“带着问题访、带着任务访、带着真情访”,致力于在经济上“助困”、心理上“助力”、发展上“助成”,积极建构“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为立德树人注入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