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江苏教师年度人物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2022江苏教师年度人物

坚守特教初心

携手向光而行

印邦枝

1999年,印邦枝自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后,毫不犹豫地从江南水乡踏进了苏北农村这方急需特教专业人才的热土,登上泗洪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讲台。她凭着一腔赤忱,怀着一颗爱心,靠着一股闯劲,为特殊儿童筑起了一座通向理想世界的桥梁。

23年来,印邦枝一直担任班主任,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发音困难的孩子,她拿出小镜子,牵着孩子的小手一遍遍触摸自己的喉部进行教学。嗓子哑了,喉咙干了,她也毫不在乎,直到孩子能大胆发出声音。对班里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孩子,她帮助他们洗头洗澡、换洗被褥、购买生活用品。她说得最多的就是:“在家里他们是父母的孩子,到了学校他们就是我的孩子。”

在教育教学中,印邦枝从未停止过追求的脚步。她勤勉努力,坚持不懈,苦练教学基本功;立足课堂,反复打磨,认真践行新课标;发现问题,探讨钻研,结合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撰写论文提升素养。几年间,她主持的3项省、市级课题顺利结题,其中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合理运用聋人手语,提高聋校课堂沟通效率的实践研究》获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精品课题”,另有一项省级课题获批为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资助课题。她先后7次获得省市级特殊教育基本功大赛、优课大赛一等奖,宿迁市教研室多次邀请她为广大特校教师开设示范课与讲座。

星光不负赶路人。多年来,印邦枝培养了不少优秀学生,其中不乏升入高等学府深造者,为其他孩子树立了榜样。她本人也先后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宿迁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多次获得宿迁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泗洪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作为学校党员标兵,她时刻惦念着那些因中重度残疾不能到校上学的孩子。她带领学校党员志愿团队,为这些孩子提供“送教上门”服务,让他们享受到教育公平的温暖阳光。她还主动深入当地最远的乡镇定点送教,并和团队成员一起,给每个孩子制订详细的个性化辅导方案。

为了能让定点送教的孩子得到适切的教育,印邦枝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感知特点,精心制作扑克牌算数纸、动物嵌板、数数看等教玩具,培养孩子的感知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开展拼图和穿珠游戏,培养孩子辨别色彩的能力和记忆能力,增强手部的灵活性……她不厌其烦,无数次手把手地指导孩子反复练习,使孩子们有了明显的长进,让这些折翼的“天使”触摸到梦想的翅膀。看着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印邦枝的心情如同夏日饮了甘泉水般舒畅。

印邦枝还领衔建立了市级特殊教育名师工作室,带领大家不断研究、探索,以发展区域特殊教育为核心,带领工作室成员在菜单式研修中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以“童”为本 科学求“真”

沈宁

徐州市星光小学教师沈宁的办公桌上、桌下,总是堆满了各种书籍和实验器材。课余时间,她不是在沉思,就是在动笔,一年要写200多篇教学日记。

老师们说:“从来没有见到沈老师在校园里悠闲地漫步,她总是喜欢一路小跑。她上一节在教室里上课,下一节就在办公室给年轻教师分析教材,忙碌是她的常态……”学生们说:“科学课少一节都不行,沈老师为我们揭开了很多谜底……”

1999年,因学校工作需要,沈宁由教语文改为教自然。为了提高实验技能,学中文的她硬是在实验室里泡了半年,把每一个实验做得滚瓜烂熟。功夫不负苦心人,她陆续获得徐州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江苏省教学能手大赛全能一等奖、全国优质课竞赛一等奖……35岁时,她就成为一名年轻的特级教师。

2015年,沈宁的脚意外摔伤开裂,但她依然强忍疼痛拄着双拐为孩子们上了3个月的科学课。30年来,无论什么时候,她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她说:“一个好老师拿什么奉献给孩子,首先就是课程。”

一个好老师一定是有教育理想的人。沈宁非常珍惜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刻,把孩子们每天的成长“珍藏”起来,把提升儿童科学素养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她扎根课堂,潜心研究,特别是“双减”实施以来,在课后服务时开设主题科学实践课程,将教学科研理论落在实处。

“童真科学”是沈宁的教学主张,具体来说就是做“有意思”儿童化的科学,做“真问题”生活化的科学。多年来,沈宁把科学的种子,通过一个个40分钟种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里,让孩子们变得更加爱思考,更加爱学习,更加爱阅读,更加爱创造。沈宁说:“我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孩子能用科学的方法体验生活,用科学的态度面对生活。”

为了带动更多的年轻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2012年,她牵头成立了沈宁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最初只有6名成员,都是来自本校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后来渐渐吸引了来自区域内9所学校的科学教师。沈宁带领这些教师深入课堂听课、观察、阅读、写作,让大家感受到当教师的甜蜜滋味,学会向孩子们学习,向课堂学习。如今,沈宁名师工作室已经成为全国50个学科专家团队之一,获得了国家3万元资助,两度被评为“江苏省工人先锋号”,被徐州市教育局评为“徐州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沈宁还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成立了线上工作室,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员加入。

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入库专家、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当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的时候,沈宁说:“我身上可能有很多标签,但是我最在乎的只有两个字——‘老师’。30年来我只做好了一件事,那就是上好课、做好老师。”

三年燃情岁月 情洒大漠边疆

蔡晓伟

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新疆可克达拉市已经成为句容市第三中学教师蔡晓伟的第二故乡。在那里,他努力过、拼搏过,可克达拉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成为他难忘的回忆。

2018年8月,他告别家人,带着领导的重托,带着家乡父老的期望,踏上新疆那片热土,来到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进行为期三年的援疆支教工作。

刚到那里的时候,学校到处是工地,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学校缺教师、缺硬件,很多家长也不信任学校,纷纷把孩子送到临近的伊宁市里或其他县区去上学。蔡晓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该如何引进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如何扭转局面,让这座新建高中成为当地群众心目中的好学校?他深感责任重大,决定找准突破口,按下快进键。

蔡晓伟勇挑重担,执教学校创新班高一(10)班。为融入班级,他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接触,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能叫出班级48个学生的名字。他把这里的孩子当成自家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在援疆的第二周,学校领导和英语备课组就听了蔡晓伟的一节课,他满怀激情,循循善诱,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由于工作出色,第二学期校领导又让他带2个班的英语课,并承担学校英语演讲社团的指导工作,每周工作量达18节课。

后来,蔡晓伟服从学校分工,又承担了两个高三班级的教学工作。作为当地援疆教师中年龄最大、课务最重的一名老师,他所教的班级一直名列前茅。在2021年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首届高考中,蔡晓伟所教班级学生都被985或211重点大学录取。他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蔡爸爸”。

为了加快青年教师成长,蔡晓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他与英语组教师王华结为师徒,经常深入课堂听王华的课,并帮助王华打磨课堂,使其在学校青年教师的赛课比赛中一举夺魁。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蔡晓伟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三年援疆期间,他发表了10多篇论文,主持的课题《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获江苏省教科院立项并顺利结题。2019年4月,他被评为镇江市第二批特级教师后备人才。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儿时读过的诗句,蔡晓伟至今都可以随口背诵,正是这首诗激发了他对新疆的向往。如今,看到新疆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蔡晓伟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让音乐教育回归育人本心

黄美华

黄美华是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音乐教师,“课比天大”是她的座右铭。从教35年来,她把音乐课上成了让孩子们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让音乐教育回归育人本心。

针对孩子“走音”的现象,她借助QQ和微信,认真聆听每个孩子发来的演唱录音,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不让“五音不全”的标签影响孩子的自信。她用贴在教室里的“红苹果”,记录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签订“秘密条约”,帮助特殊的孩子改正一个个小缺点;创新开展“五分钟歌唱”活动,给小歌星们一方施展才华的舞台;设立“首席小助手”,让“调皮大王”有了发挥正能量的地方。

她积极参加“双减”工作,每周带领一年级小朋友开展有趣的音乐活动,还自费购买音乐绘本送给孩子阅读。她还自费捐助两名藏族孤儿,每年为他们购买学习资料和生活用品。此外,她联合全校师生一起为西藏阿里地区的孩子捐助冬衣、冬鞋94箱。2015年,她爱人不幸罹患脑出血,一直到现在都在进行康复训练。7年来,她每天不停奔波,从没有耽误学生一节音乐课。

她致力于“文化语境中音乐教学”的研究,关注儿童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儿童的学习体验放在首位,围绕音乐要素设计教学活动,让音乐课有浓浓的音乐味;引领每个儿童参与趣味音乐体验,让音乐课有醇醇的儿童味;把音乐作品纳入文化大背景中理解,让音乐课有满满的文化味。她牵手语文学科,借助语文课文为儿童的音乐学习提供“支架”,更为音乐教学增添了丰厚的人文底蕴。《二泉映月》《京剧大师梅兰芳》《长江之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大量的音乐欣赏与文本阅读,让学生学会以更宽阔的视野,体察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音乐风格,逐步提升音乐感悟和理解能力。她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课堂,让孩子们在歌声中知晓中华民族的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她说,音乐教育不能只教“音乐的ABC”,还应让音乐学习回归文化语境,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思索用音乐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黄美华如今是南通市首批中青年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工作室成员来自南通、苏州、南京等地。她带领工作室老师研发课程,两次被中国教师研修网选用,成为全市音乐教师暑期学习研修内容。她担任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分册主编,主编参编音乐教材、教参50多本。她还是教育部国培专家、江苏省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音乐学科专家委员、长三角基础教育小学音乐学科专家,在新疆、广东、浙江、陕西、安徽、江苏等地,为教育界同行开设公开课和讲座。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走进通师二附小,指名要听黄美华的音乐课。

玉壶存冰心 春华蕴秋实

曹伟林

每个工作日,他到校总比值班老师还要早。他带着笑容,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的到来。每天课后服务结束时,他都站在学校大厅,直到最后一个学生离校。教学楼的灯光渐次熄灭,夜虫的微鸣仿佛在催促他赶快回家。一日不难,一月不难,难在日日月月,年年如斯。纵然面容清减,华发早生,他亦初心不改,甘之如饴。他,就是泰兴市洋思中学校长曹伟林。

从教以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是曹伟林的教育信仰。他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潜力无限,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他俯下身子,一片冰心化甘霖,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课堂上,他巧设计、妙安排,让枯燥的数学妙趣横生,是幽默风趣的“曹老师”;生活中,他送晚归的孩子回家,带留守儿童过节,是慈祥和蔼的“曹爸爸”。“孩子能分到曹老师班上,真是福气啊。”每一届家长都会如是慨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四季轮回,风雨30载,从青葱年华到知命之年,从普通教师到知名校长,他始终躬耕奋斗在数学教学一线,以坚持如一的平凡铸就润物无声的伟大。

洋思经验,是老一辈慧眼独具的洋思人历经艰难探索提炼出来的,他是亲历者;而今,让洋思经验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是新一代洋思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是领航人。曹伟林身先士卒,引领“洋思教学模式”不断革故鼎新。他执教课改实验班,研究“微课”支持下的“洋思智慧课堂”,用数据验证实验;坚持每天推门听课,在一线寻求创新突破的火苗;大胆改革集体备课方式,构建“听评研磨筛”集体备课五步法。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曹伟林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主持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带领近30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总结编写了《概念课例28讲》;他通过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洋思教学模式”、泰兴市名校长工作室、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引领众多教师、校长组成研修共同体,总结区域经验,反哺日常教学,辐射结对联盟学校。

他的著作《洋思教改深水区》已经二次印刷,被泰州市教育局图书馆收藏,《落实“双减”,洋思中学再出发》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洋思模式如何保持定力与创新》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他的主题报告《洋思教学模式:在课改浪潮中守正革新》在泰州市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现场会上,获得与会省市专家及领导的高度评价。

“我不是火种,我只是擎着火炬在行走;我不发光,我只是用光把迷茫的心照亮。”日月相复,年岁相接,曹伟林在平凡工作中抒写了教师的非凡,在俯首躬耕中描绘着春华秋实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