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才能“润童心”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京市浦口区深挖区域自然和乡土文化资源,创新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

“接地气”才能“润童心”

■本报记者 李大林 邢田恬

麦子成熟的时节,教师带领幼儿走进麦田,观察麦子生长情况;孩子们剪下麦秆,用竹篮、竹筐运送麦子,通过骑自行车、拍打篮球等方式碾压麦穗。看着麦子一粒粒脱落,孩子们脸上充满收获的喜悦。

这是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幼儿园农耕种植课程的部分内容,也是该区创新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缩影。近年来,浦口区以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为抓手,立足区域自然和乡土文化资源,积极构建富有地域特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园乡土课程,取得显著成效。

扎根泥土,

挖掘农耕种植的朴与真

“园里的荷花开了”“我们来给蔬菜瓜果浇水了”“假期里的幼儿园也很美哦”……暑假里,浦口区永宁街道中心幼儿园教师在家园互动群里给孩子们发来信息。永宁中心园教师和幼儿大多来自农村,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为师生们开展种植活动提供了便利。

“我们课程的核心就扎根在这片泥土里。”该园园长张凤认为,参与种植和饲养活动是幼儿舒展天性、实现生命成长的过程。为此,该园结合南京市课程游戏化项目《基于儿童经验的幼儿园绿色生命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开展种养活动,给予儿童体验、参与和学习机会。

教师们在园内和户外实践基地“圩笑农场”开辟了一块块园地,种植各类蔬菜、瓜果及作物。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作物生长规律,永宁街道中心幼儿园组织开展“缘来‘柿’你”“‘荷’你有约”等活动,从选种、栽培、饲养到收获、制作、品尝,孩子们全过程体验劳作乐趣。每天踏进种植区,孩子们和嫩绿的小白菜打招呼,观察盛开的向日葵,摸一摸刚结出的小黄瓜……在亲身体验中,收获了劳动知识、培养了劳动品质,幼儿园成了幼儿与农作物和谐成长的乐园。

“最初家长们不太支持,觉得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不想让孩子在幼儿园也围着泥土‘打转’。”张凤介绍说,为打消家长顾虑,他们定期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参与种植。看到孩子在种养过程中自主观察、探究,并在协作中懂得感恩、学会分享,家长们渐渐转变了态度,有的还主动担任种植顾问,带来种子和饲料,分享种养经验。

浦口区教育局副局长史莉玲说:“我们鼓励各园扎根乡土,利用农耕资源开展劳动教育,让幼儿在劳作中获得丰富的认识和体验。”历经多年探索,全区各园“百花齐放”:行知幼儿园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核心,整合幼儿生活、劳动教育与行知田园资源,构建“行知田园”园本课程;浦口区实验幼儿园将亲近自然和农耕种植纳入“育根养正”主题课程,带领幼儿6月割麦子,8月刨花生,9月摘柿子,10月挖山芋……丰富的农耕活动贯穿了师生们的一年四季。

立足民游,

探寻乡土课程的美与趣

走进浦口区星甸街道石桥幼儿园,常能看见孩子们一边念着童谣,一边做游戏。这些民谣曾陪伴一代代人度过童年时光,如今在现代化幼儿园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星甸街道地处苏皖交界,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石桥幼儿园副园长闭春莉告诉记者,2008年开始构建民间游戏课程时,园内近80%的幼儿都是留守儿童。此外,幼儿园教师整体偏年轻,如何有效推进家园共育成了一道难题。“在开展家园互动活动时,我们发现很多民间游戏具有趣味性、简易性、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老人们又很熟悉,于是萌生了将其引入课堂的念头。”

石桥幼儿园以南京市“十三五”规划课题《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发与运用》为抓手,深入搜集民间游戏资料,寻找民游与幼儿活动的结合点,将民间游戏分为区域游戏与体育游戏两大类:“东南西北”“翻绳”“掼炮”等游戏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便于幼儿在区域内玩耍;跳格子、跳竹竿、切西瓜等体育游戏着重发展幼儿跑、跳、攀爬、平衡等能力,便将之融入早操、进餐前后、主题课等一日活动的各环节,多维度拓展民间游戏的育人功能。经过不断升级、优化,目前该园已搜集民间游戏120种。

沿着民游课程的设计思路,石桥幼儿园还依托当地采茶、天剪、刺绣、扎染等地域文化,打造包括茶韵、非遗、传统节日等在内的乡土课程体系。师生们一起去池塘捉鱼,在九华茶坊体验制茶工艺,跟着民间手艺人学剪纸……在带领幼儿沉浸式感受家乡风土人情的同时,将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文明建设与乡土课程相融合。

“我们希望用幼儿喜爱的方式,让乡土文化浸润儿童心灵,印刻在童年记忆中。”浦口区教育局幼教科科长郭悦告诉记者,为给幼儿园搭建更高平台,2021年该区申报并立项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坚持儿童立场,深耕细作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域开展课程游戏化项目实践研究,全方位保障课程游戏化有效实施。

聚焦儿童,

连接游戏化课程的点与面

暑假前,浦口区凤凰幼儿园举办了一场纸艺交流活动。教师们介绍一学期以来开设纸艺课程的心得,交流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并梳理新学期开展纸艺活动的思路。

纸艺是凤凰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它源于孩子们游戏时的一场讨论。“小朋友对纸的制作和用途很好奇,我们就带着他们一起探究,这与我们在游戏中提供低结构材料的理念不谋而合。”该园园长莫健骑说,他们坚持儿童立场,打造开放空间,引导教师尊重并倾听儿童的声音。

该园教师用纸艺搭建互动环境,让孩子们通过创意纸筒、编织纸艺、古法造纸等方式创作“纸”的样子,再用精心制作的纸艺作品装饰教室环境。为加快报纸溶解,他们向家长请教,再尝试摸索溶解物的选择和用量。一次次的探索,孩子们了解了纸浆制作原理,也在心中萌生了环保意识。

“课程游戏化的主体是幼儿,关键在教师。”莫健骑认为,游戏的主导权应当交给幼儿,教师则在一旁充当观察者,真正做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为此,该园要求教师每天观察1名幼儿,每次观察3分钟左右,并随身携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口袋书,随时对照观察情况。

在推进课程游戏化进程中,浦口区抓住教师这个“关键”,向幼教专家借智借力,召开全区推进分享会,开展区级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申报和答辩,强化幼儿园教师分层培养和发展激励机制。同时,鼓励优秀园长、骨干教师向薄弱园所流动,定期组织研讨培训和外出学习,以专家引领和内部驱动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该区还设立专项资金,以项目申报等形式为全区各园提供资金支持和科研引领,2021年投入资金410余万元。

“‘接地气’才能‘润童心’。”史莉玲说,在游戏化项目实施过程中,浦口区将继续彰显区域特点和知行合一的建设思路,深入推进项目化建设,立足乡土文化资源,打造出接地气、有内涵的浦口学前教育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