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江苏教师年度人物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2022江苏教师年度人物

让孩子们“自然生长”

计彩娟

1999年,计彩娟从苏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选择回到故乡,在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幼儿园开启了她的乡村幼儿教育生涯。

本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幼儿园逐渐失去了吸引力。短短4年内,有9位在编教师调离金家坝幼儿园,选择了城区。计彩娟也有这样的机会,但她知道,一棵树只有深深扎根泥土,才有深度,才有绽放的活力。后来每每有人问:“大家都走了,估计你迟早也是要走的吧?”她总是淡淡一笑,却语气坚定地说:“我不会走,我喜欢这里,我的根在这里。”

初为人师的计彩娟常常因为孩子的童真而感动。当她看到孩子们趴在草地上观察小昆虫时专注的神情,当她看到孩子们悉心照顾生病的小兔,当她听到石榴园里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她就会想,自然中生长的孩子才是最真实、最幸福的,爱孩子首先就应当做孩子自然生长的捍卫者。

基于这样的认识,她始终坚持做一件事,让孩子们回归大自然。后来,她开始把“小农场”搬进幼儿园,让孩子们在“小豆丁农场”亲历农作物选种、栽培、管理、收获、品尝、制作以及动物饲养管理全过程,并把圈养动物的围栏去掉,建成了更符合动物生命形态的“野趣园”,为幼儿的感知、操作和体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场地。幼儿园还建设了“上天入地”户外主题游戏场,满足了孩子们运动、游戏、探索大自然的需要。

随着幼教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计彩娟看到了农村幼儿园课程开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理念不清晰、体系不健全、开发不充分等。对此,她秉持“儿童发展本位”“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观,立足幼儿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遵循幼儿经验获得规律,形成了“做自然的事、自然中做事、自然地做事”课程核心理念。经过数年的努力,一所农村幼儿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园本主题课程和班本课程。

为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计彩娟动足了脑筋,以“做中学”的方式带领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年轻教师纷纷崭露头角,获得“江苏省幼儿园教科研先进个人”“姑苏教育青年拔尖人才”“苏州市双十佳教师”“吴江区学术带头人”“吴江区教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如今的金家坝幼儿园,“我愿意、我能干、我努力”成为教师团队共同的信念。近8年,金家坝幼儿园没有一个教师调离。

在农村幼教沃土里,计彩娟是一位耕耘者,是一位改革者,更是一位思想者。由她主持开发的种植与饲养课程2016年获苏州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017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自然课程“升级版”获苏州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研究基于实践,成果留于笔端,她先后出版专著《石榴丰收啦》《小小饲养员》,在幼教核心期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多次在江苏省教科院组织的“名师送培”“国培”“省培”中作园本课程开发的专题讲座。近几年,金家坝幼儿园先后接待省内外同行40次3000余人。

曾经,金家坝是个偏居一隅的普通乡村,在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下,它升级为示范区核心区位。未来,在金家坝幼儿园,在这块幼儿自然生长的天地里,计彩娟将开启新的征程,绘就新农村幼教事业的新篇章。

让青春留下高原的印记

袁良萍

2014年夏天,省委组织部在全省选拔50名教师援藏,听到这个消息,高邮市第二中学教师袁良萍跃跃欲试,和家人商量后,她决定报名。经过层层选拔,袁良萍幸运地成为首批援藏教师之一,到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任教。

刚到拉萨,缺氧是袁良萍面对的最大挑战,她一边调整身心状态,一边参加学校的校本培训和专门为援藏教师开设的西藏教育、高原保健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而氧气罐和血氧仪也成了“标配”。

在教学中,袁良萍发现,藏族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如果照搬原来的教学方法肯定行不通。于是她深入了解藏族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有着突出的歌舞才能,非常善于活跃课堂氛围。结合这些,袁良萍重新制订教学目标和计划,压缩每堂课的知识容量,降低难度,选择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袁良萍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了解西藏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时事新闻,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同时,她结合赏识教育原则,对于那些表现良好、进步明显的学生提出表扬,并自己出钱买物品奖励他们,使得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

作为一名援藏教师,不仅要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成长。袁良萍所在学校是寄宿学校,很多孩子来自农牧区,周末时他们去亲戚家,有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一学期才能回一次家,生活上得到的关怀很少。于是袁良萍萌生了给他们过集体生日的想法。学生白玛央珍激动地说:“从小到大,从没有一个生日像今天这样有意义。”看到孩子们脸上笑开了花,袁良萍知道自己做对了。

在藏工作期间,袁良萍除教好自己的班级之外,还带了个教师“徒弟”,同时担任教研组长,组织同组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更好地发挥援藏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变“输血式”援藏为“造血式”援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与当地教师互相学习探讨的过程中,袁良萍自身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由于工作突出,袁良萍先后3次被拉萨市委、拉萨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援藏教师(干部人才)”称号;2020年3月,被扬州市总工会授予“扬州市五一巾帼标兵”称号;2022年1月,被扬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扬州好人”称号;2022年3月入选“江苏好人榜”。

5年的援藏教育生活虽然结束了,但它一直是袁良萍最宝贵的经历之一,并成为她在教育事业上的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袁良萍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她表示将传承好援藏精神,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不辱使命,用奉献、拼搏和责任诠释无悔的人生。

铸就不凡的工匠精神

徐守敬

自1992年来到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担任教师以来,徐守敬已在教学一线工作了30年。这些年,由他实训指导的学生,钳工中级工合格率从开始的30%迅速提升到95%;在盐城市连续多年的职业学校技能比赛中,他指导的学生包揽了团体一等奖;在2008年举办的首届江苏省钳工技能大赛中,他指导的学生分别取得了一等奖第一、二名。

2004年起,徐守敬开始从事数控技能竞赛学生培训指导工作,参与了数控车、数控维修、加工中心团体等多个项目。指导竞赛以来,累计获得1个国赛一等奖、1个省赛状元、9个省赛冠军、15个省赛一等奖,许多项目都获得了首届比赛冠军。他培养的学生有的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中职校教师,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的成为企业骨干,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指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徐守敬不断研究推广数控技术,优化加工工艺方案。2009年至2010年,他连续为全省职校教师数控技能竞赛培训班开课;2014年,他成为省数字资源讲师团数控讲师,为全省2000多名教师进行数控技术培训。此外,由他于2008年设计优化的全省机械、数控类技能大赛比赛方案一直沿用至今。

为解决实训教学、技能竞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徐守敬练就了丰富的实战绝技:他能编制复杂的宏程序,并用数控车加工高精度滚珠丝杆、梯形螺纹通止规;他能制作工装夹具,并用数控车加工偏心、薄壁异形件;他能使用铲刮技术修复高精度平板;他还能使用砂轮机手工磨制形状复杂的刀具、端面槽刀、群钻。近两年,他主持修订了江苏省智能装备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了盐城市政府重点工程“盐城机电高等职业学校新校区建设”的智能装备制造实训车间规划建设、盐城市政府重点工程“盐城钢铁学院建设”的智能制造系实训车间规划建设。

为了更好地将科研应用于实践,徐守敬这些年一直在努力。2004年,他针对数控系统优化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被浙江大学辰光科技有限公司评定为“浙大辰光技术改造合理化建议”一等奖。此后,徐守敬结合工作实际,反复摸索,对数控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使数控机床产品质量提升了一个级别,产量翻了两倍,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近1000万元。在盐城机电高职校,徐守敬参与创建了中德(盐城)跨企业培训中心,自行设计车间图纸、设备设施,节省了资金1000多万元。

不忘初心,恪尽职守——这是熟悉徐守敬的人对他的评价。30年来,他累计加班25000多小时,无偿传授技艺,无私奉献智慧,为国家需求、学生需要兢兢业业工作。2021年12月,他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选为“江苏工匠”。

三秩风雨 一泓清流

秦文

秦文是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自1988年中师毕业走进洛小至今,她像一泓晶莹透亮的乡间小溪,在乡村教育这片土地上流淌。

从民办教师变身学科带头人,从普通教师变身全国优秀辅导员,这样的蜕变,秦文用了35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匮乏。为参加武进青年教师基本技能竞赛,每天晚上她在家中饭桌上摆开架势,就着昏黄的灯光,练习三笔字、素描。1989年,她代表横林区参加了决赛并获奖。她一边担任低年级数学课,一边兼职音乐、美术课。1992年参加全省美术录像课评比,没有专家指点、没有现成教具,多少个寒冷的冬夜,她在学校独自查资料、磨教案、做教具。最后,长满冻疮的手写出了最美的美术字,凭着这堂《黑体美术字》课她荣获省一等奖。1994年,由于学校发展需要,秦文又转至音乐教师专职岗。她不断钻研,在各级赛课、调研活动中上好课、获奖项,短短9年,她跃升了3个“阶梯”,评上武进音乐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常州市级音乐学科带头人。

1989年,一次偶然的代班班主任经历让秦文闯入了新天地,她主动请缨当了中队辅导员。带着音乐教师能否干好德育少先队工作的质疑,在学校支持下,她一有机会就把自己泡进少先队专家培训班。2007年,为申报少先队国家级课题,她不眠不休、突破极限。凭着过硬的材料,洛小这所乡村学校捧回了全国“雏鹰争章类”最高荣誉十大魅力奖,三个文化特色院之一——季子礼学院被江苏省命名为十大青少年国学堂。

从此,洛小少先队工作声名鹊起。全国、省级少先队培训班、省少先队活动课程推进会、全国季子文化高峰论坛等现场会陆续在这所乡村小学举办。

30多年来,秦文以共产党员、少先队辅导员的热血丹心,在乡村娃心田播撒红色种子,培养优秀少先队员。

她是武进片区总辅导员、区名辅导员工作室领衔人,还是省少先队组织专委会秘书长。她创新少先队活动模式,大胆带领区域内大中队辅导员搞特色少先队课研究,带头示范主题观摩活动,在省内做专题讲座,每年联合各校开展片区级少先队观摩20多场次。

秦文本可以前往更高的发展平台,拥有更优的工作待遇,但她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一年中她有300多天待在学校。门卫师傅看她节假日也加班、平时下班也是最后离开,打趣地说:“秦老师你这样上班,应该拿两份工资。”然而这份旁人或许不能理解的加倍辛劳,在秦文看来却是加倍幸福。每每翻看着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秦老师不禁嘴角上扬,这便是她最简单的“小确幸”。

2019年,学校召开百年华诞发展大会,虽多年的劳累导致体质很差,但秦文仍接下了大会方案设计、专题片文稿撰写与拍摄、整台节目策划与落实等任务。白天没时间琢磨,下班后她便留在办公室写稿到深夜。最终短剧《回眸百年》成了学校百年华诞发展大会上的最大亮点,而她本人却因压力和忙碌,大会后瘦了整整5斤。

如今荣耀等身的秦文依然满怀热情,好似岁月并没有让她精于世故,而是变成越来越澄澈的一泓清流,汩汩流去,奔流不息。

质朴的写作者,温和的数学家

查晓东

查晓东,江苏省天一中学教师。执教数学20年来,他追求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还有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思维方式、数学创新能力。让学生喜欢数学,引导学生将数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

查晓东的教育教学经历非常丰富,先后担任过数学竞赛主教练及总教练、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教务处副主任,每一项工作他都用“屏住呼吸”的努力认真地完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查晓东用了整整6年的时间收集整理并逐步完善了一套数学文化育人的学习案例集,从5个方面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数学大国”,介绍法国、德国等数学强国;“数学家”,介绍数学家的研究领域、主要成就、励志故事等;“重要事件”,介绍希尔伯特23问、数学悖论与数学危机等;“著名数学学派”,介绍布尔巴基、哥廷根等世界著名学派;“数学界的奖项”,介绍菲尔茨、沃尔夫等国际数学大奖。

学生在拿到学案后总是津津有味地阅读,查晓东也会在课前利用简短的时间讲解几句,在介绍哥廷根学派的一句名言“哥廷根以外,没有生活”的含义之后,学生在大课间跑操的时候居然全班高喊“五班以外,没有生活”。渐渐地,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心中有梦,无问西东”的学习状态。一批数学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天一中学2005级学生朱异现在就职于华东理工大学数学学院,先后入选了上海市“扬帆计划”和“启明星计划”;2008级学生钱子诚就职于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 2020级学生蒋昕童在高一的时候就被“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录取。

查晓东长期致力于命题与解题的研究,他认为一线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应该扎根于日常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这样的研究方能真真切切、入味三分。他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通讯》《数学教学》等各类刊物发表教育教学文章50多篇,累计15万余字。

此外,查晓东还注重课题和项目的研究,与天一中学校长朱卓君共同主持的 “江苏省数学学科发展创新中心”已完成结项答辩;同时,他还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办重点课题《大概念视角下的高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以及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14期立项课题《高中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

查晓东认为“没有充分的输入,哪来精彩的输出”,不管是论文写作还是课题和项目研究,都需要不断地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成为学生喜欢的、崇拜的老师。

作为教研组长,查晓东坚持发现和挖掘教研组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在他和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天一中学形成了分别负责数学竞赛、数学建模、大学先修课程的3支优秀教师队伍。教师们开设的竞赛课、大学先修课,建立的数学建模社团深受学生喜爱。

近5年来,天一学子在国内外各级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天一数学组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19年4 月,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首批数学学科发展创新中心”;2021年9月,被评为无锡市首批优秀学科组;2021年4月,北京大学授予天一中学首批三星“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数学学科入选共育共建计划;2022年4月,被推荐为“工人先锋号”。

“竞赛不是目的,探索才是初心。”今后,查晓东和他的团队将一如既往投身于对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