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写作创造美好生活
——新教育写作的理论与实践(二)
■朱永新
(上接7月27日第8版)
写作让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写作可以是纯个人的私事,但如果写作进入交流,那就不单纯是个体行为了,也是社会行为。它源于社会生活,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就是强调文学艺术启发联想、考察得失、聚合同道、讽刺时弊等社会作用。每个人的写作都能从心灵深处鼓舞着身边的人,由此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善、向真、向美。
写作是家庭幸福的纽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松居直先生在《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中说:“亲子之间交换的丰富语言,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社会和谐、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它不仅得益于“诗书传家”的家庭阅读或亲子阅读,也得益于家庭成员之间“交换的丰富语言”,即家庭写作。
家庭日记唤醒自我意识。日记是一种私人化写作,是自己与自己的心灵晤谈,它常常诞生于家庭的个人空间里。鼓励成长中的儿童在家中多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反观自我的心路历程和成长印记,可以有效提高个人“自我感”,促进心理的内省自觉。
家庭书信改善亲情交流。“家书抵万金”。家庭书信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家庭写作形式,是亲人信息交流、心灵沟通的纽带,也是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的重要手段。今天,当我们读到《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以及革命先烈的《红色家书》时,仍然会心生感动。这些传统家书为如今通过家书促进亲情交往和家风建设提供了想象、思维和表达的启迪。
当下,传统家书与我们渐行渐远,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新教育认为,应当全力保护这一文化传统,恢复其独特的文化濡染作用,让我们紧张、浮躁的心灵得以舒缓、平复和宁静,在这种更雅致也更个性化的亲情对话中,聆听对方的心灵律动,走进彼此的精神世界,架设真情沟通的桥梁。
写作是现代社会人际交流的桥梁。写作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将个人的所闻、所见、所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表现,在人群中产生共鸣。文字能够代表一个人智慧的结晶、思考的果实,可以传递给不同的读者,那些深邃的文字还能够穿越时空。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就在不断传播中把世界变得美好。
现代世界的人际关系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日益社会化、全球化,人际交流更加普遍全面,另一方面却又日益原子化、碎片化,人际交流面临种种难题,在这样的语境里,充满温情、仁爱、包容精神的写作与传播就成为化解人际困境的良药。而在信息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写作共同体的交互性写作就这样应运而生,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际交流的重要方式。
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催生了“全民写作”时代的到来。它使原来垄断话语权的精英写作转变为普及的、草根的大众写作,它以现代化传媒为手段,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私人化、平民化、普遍化、自主化风貌。即使是精英写作,也常常以大众写作的姿态加入这个行列。网络的实时更新和交互性,极大调动了创作者和阅读者的热情与积极性,形成“全民写作”和“全民阅读”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现象,全民写作正在改变写作的概念,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随着人们的不断自我完善,它正在从某个层面上引领着一个“艺术化生存”或“审美化生存”时代的悄然来临。另一方面,随着表达的即时化与便捷化,也产生了“网络暴力”等新的问题,写作伦理问题也凸显出来。
写作是维护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的利器。“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与变革都与写作休戚相关,社会愈发展,写作的变革作用就愈突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社会生活中,写作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作品能在传播中传递鼓舞人心的力量,产生社会共鸣与响应,通过写作,弘扬正气,抵拒邪恶,礼赞光明,扫除阴暗,由此推动社会不断走向文明、和谐、公平、正义、美好。
古人曾经论述过写作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从古至今,写作一直深度参与着社会各部门的组织管理。离开了写作,社会很难实现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在今天,写作不论何种文章体式,也不论文章形制大小长短,只要唱出时代之音,强化文化认同,提振民族精神,有益经世利国,写出个人风采、家国风度、时代风气,也可以成为经国大业的一员,汇入民族复兴的交响。
写作是人类文明传承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石。如果说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石,那么写作者就是人类文明的播种者。正是经过写作者的文字写作,才产生了无数记载和传递人类文明的瑰丽文章。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写作的发展史。但写作不是简单地记载和传递文明,它也参与了人类文明的非凡创造。
人类发展进程中每一阶段的伟大写作,都是从人类文明的巨量遗存中发掘、提炼出最光彩耀人的精髓,用充满诗意、史韵和哲理的语言创造性地表现出来,绘就绚丽多姿的人类文明图景,唱响情思激越的人类文明之歌。可以说,写作以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参与创造了人类文明,而且极大增强了人类文明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如今,人类文明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尽管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还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还横亘着太多难以突围的藩篱和跨越的沟壑,但我们仍有理由坚信,人类文明发展壮大的进程不可阻挡,人类共同建造通往理想“通天塔”的希望不会破灭。
在这个进程中,我们仍然相信语言的力量、文字的力量、写作的力量。人类将继续以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并利用全球化、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红利,参与到新的人类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来,共同谱写多样的人类文明华章,大家“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让文字的光亮烛照文明的未来,让人类享有它浸润的“爱的自由和美丽”。
写作让教育生活更加精彩。我们经常说,没有阅读就没有教育。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写作就没有教育。
美国国家写作委员会在2003年递交了一份报告书《被忽略的R——我们需要写作革命》。报告书指出,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决策者与教育界人士都忽略了一个让上学很有趣、学习很有效、学生都能有自信又能主动学习的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写作。如果学生要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知识,就必须有能力将一堆琐碎信息消化重组,并通过文字内化、与别人沟通。简而言之,学生要提升学习能力,必须学会写作。写作有助于构筑良好的教育生态,提升教育的品质,写作者在写作的同时,也在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
写作构筑良好教育生态。当前,家庭内部、学校内部以及家校之间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共同语言、共同价值的危机。分数成为师生之间、父母和教师之间、校长和教职员工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共同语言,所有的人成为分数这间房屋里的陌生人。我们认为,只有在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中丰富知识、发展思维、促进精神成长,才能形成共同的语言、密码以及共同的价值观,才能构筑良好的教育生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让更多的人一起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以新教育家校共写为例。家校共写主要指教师、学生、父母之间通过交互书信、便签等,彼此理解、加深认同、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家校共写中,父母对教师、学校提出的合理要求,一方面可以让学校和教师得以重视乃至改进,另一方面可以成为优化教师教育理念、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动力,帮助修正学校教育的不足。而教师对父母的建议与指导,也能够让父母少走弯路。父母、孩子与教师在一个共同体中,共同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共同成长。
新教育倡导全民化写作,让学校在处处弥漫书香的同时又处处涌现爱写会写、各擅其妙的写作者,让学校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教学领域、班级建设领域、学校管理领域、家校社沟通协同领域等,在写作呈现的语言文字中绽放璀璨夺目的生命光华。新教育写作是新教育人记录生活、呈现生命的方式。新教育写作让我们与自己经历的活生生的“生活文本”进行对话,增进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并且使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变得丰富多样,新教育写作成了我们改变单调平庸的日常生活的重要路径。
写作提升教育的品质。写作是一种思想劳动。写作的根本关键,在于提升写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是在阅读、写作和生活中体认和锻造的。写作的过程是价值经历和体验的过程,要进行价值澄清和选择,锤炼自己的理想、思想、情感和文字,所以写作的过程也是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写作可以作为学习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对学习的检测。“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向别人讲授”或者“对所学内容立即运用”,而写作既是用文字“向别人讲授”,也是“对所学内容立即运用”。
新教育的学科写作激活了课堂教学知识,使学科思维可见化,提高了个体分析和应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对阶段性学科学习成果的巩固发展。通过不同情景下的各学科写作,可以帮助学习者主动理解、吸收、加工和运用学科知识,进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实现“以写促学”(writing to learn)的目的。人们已经通过大量的实验或实践探索发现,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促进学习的有力工具。例如,朗格就指出,“学习一个学科的内容不仅可以通过阅读,也可以通过该学科特有的方法写与该学科相关的内容。与阅读一样,写作也是一种学习学科知识的语言手段。”格林汉姆和佩林的元认知分析也表明,“学生用新的概念和观念进行写作时,他们会学得更好。因此,写作实际上已成为一种认知上的、有效的理解策略,可用于激发学生认知,巩固新的学习,延展他们已学内容。”有专家对学科写作在学生阅读习惯与技能、学习态度、作文能力方面进行跟踪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班在实验3年周期的数据百分比变化不大,而实验班整体提升了33%,其中在阅读习惯与技能方面提高了8%、在学习态度方面提高了11%、在记笔记和写作文方面提高了14%。可见,学科写作在提升阅读习惯与技能、学习态度和作文能力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作用。
写作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对于一个教师而言,他的写作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他的教育史。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对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后,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写作有助于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实践中以一种自觉的、超越的、批判的方式,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思辨力对教育生活和教育经验进行再叙述,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教育的效率和品质。
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中写道:“写作,其实就是对教育现象的一种解释,当这种解释上升到反思阶段,形成具有一般性指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并指导教师的行动时,变成了实践性知识。”范梅南提倡通过真实的叙事来研究教育,叙事者既是故事的记录人,也是故事的主人公,还是对这个故事进行反思的研究者。在这方面,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堪称模范。她一生没有离开教育教学一线,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理论与学派,40年间发表文章350余篇,出版专著和相关书籍28部。李老师从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最终定格为一个“让历史铭记的老师”,与她经年累月反思写作有很大的关系。管建刚老师每天下班后用半小时记录一天的生活,寒暑假则用来整理书稿,20年的时间居然写了20多本书,从农村中心小学的普通老师成长为国家万人计划特殊支持领军人才。他深有体会地说:“教育写作成就教师不是神话、不是承诺,而是一定会成为现实的精彩!”
写作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常州星河实验小学庄惠芬校长就是通过写作成长起来的。她多年来坚持不间断写作,连续20年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先后获得1次特等奖、7次一等奖、2次二等奖和4次三等奖,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并出版《站起来的儿童数学》等专著3部,最近领衔编写了新教育的数学读本《数学欢乐谷》。
新教育写作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当写作成为教师生活中的一部分,意味着他们会保持一份敏感,随时留心关注、充分关注生命中的故事及其细节,意味着对自身生活的不断探问、反思和意义观照成了生活的常态,意味着写作成了他们改变职业行走方式的契机。一些教师、 校长正是通过新教育写作成为教育教学专家或学校管理专家,这已经成为新教育的一道美丽风景。
新教育写作的实践探索
巴金先生说:“只有写,才会写。”新教育写作的内容与方法也只有在新教育写作的行动中才能得到丰富和完善。
(一)学生写作:用文字搭建成长的阶梯
一直以来,作文是很多学生最怕写、写不好甚至写不出来的“作业”。“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调侃下的学生写作,装载着满腹的辛酸和满腔的无奈。同时,学生习作普遍存在的“假大空”泛滥、模式化表达、思想苍白等问题,这与习作课程定位不准、目标模糊、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的诸多做法有很大关系。当前学生写作的种种流弊,亟待一场深层次的变革,实现作文与做人的有机结合。
新教育学生写作是以学生为写作主体,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写作方式,更指向以写作为载体的生活方式、成长形态和创造方法。
第一,习作课程
习作课程属于最值得我们深耕细作的国家课程。习作课程的实施,需要紧扣新课程标准,通过由易到难、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的方式,引领学生渐入佳境,甚至爱上写作。结合古今写作思想与实践的成果,我们认为,新教育在实施中小学习作课程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先说后写,说写相长。儿童对语言的驯服,并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从口语到书面语的定型、整理、丰富、深化的过程。我们之所以把“培养卓越口才”列为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就是要以造句、属对、对话、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孩子愿说、敢说、会说,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说写良性互动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是先放后收,收放自如。写作是人感知、探索、表达世界的独特方式,必然要经历从感性积累到理性梳理的过程,是一个从浪漫到精确的阶梯。“先放”是对儿童天性的解放,“后收”是对科学、艺术的理性回归。“先放后收”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意蕴。学生习作应当遵循“先放后收,以放为主,放中渐收”的客观规律,走出纯技术、套路化的写作误区,追求收放自如的更高境界。
三是先实后虚,虚实相间。习作离不开生活,要让学生在对客观事物细致观察、对现实世界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丰富情感体验,涵养写作灵气。具体操作中,可先进行实用文训练,写好“工作与生活中使用的文章”,再进行进一步训练;先描摹客观现实,描绘、建构一个可见可触的外部“世界”,然后通过插叙回忆、联想想象、心理活动、比喻拟人等,用不在眼前的事物,创造出想象的世界。
四是先俗后雅,雅俗共赏。儿童学习语言是从模仿身边人的口语、方言开始的,他们对日常叙事、谣谚俚语有天然的亲近感。从俗语化写作起步,提倡“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可以避免写作中的畏难心理。当然,随着学生语感的提升,可以相机进行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富有意蕴方面的训练,赋予文章雅致含蓄、清丽脱俗的品质,最终达到俗中含雅、雅中有俗、雅俗共赏的境界。
第二,日记课程
日记写作是引领儿童开启写作之门的一把钥匙。一直以来,新教育特别提倡师生以写“暮省日记”的方式,抚慰心灵,激励自己,编织有意义的生活。新教育日记课程在“五有”上下功夫,以提高儿童日记的质量。
一是时间有保障。中小学实行延时服务后,更有利于每天拿出整块时间用于暮省。
二是素材有积累。新教育倡导“聆听窗外的声音”,目的在于倡导学校把校园向四面八方打开,让学生拥抱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包括日记在内的儿童写作储存鲜活的生活画面。
三是样式有扩展。日记的内容可以是生活日记、学科日记、项目日记、观察日记;日记的类型可以是绘画日记、口述日记、文字日记、视频日记等。
四是方法有指导。方法指导的重点不在于谋篇布局技巧,而在于指导学生选择独特的角度,留心发现、细致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日常生活中有意思有意义的一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写作之前讨论交流写什么、怎样写、用什么方式方法写。
五是作品有展评。在尊重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利用各种机会,开展日记赏评,展示学生日记,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激励,体会写日记的轻松与快乐。
第三,听读绘说课程
2006年,新教育启动了“读写绘”项目,后来经过改良又升级为“听读绘说”项目,形成了面向低龄段儿童的德智兼育、寓教于乐的儿童写作启蒙课程。“听读绘说”去掉了原来的“写”,强调了符合儿童年龄的“听”“绘”与“说”,更加符合儿童身心成长的节律。
“听”,是孩子专注倾听父母或老师讲述图画书等故事,理解并回答相关问题,旨在提升专注力和理解力;“读”,是孩子独立阅读,独自深入故事情境,旨在提升观察力和阅读力;“绘”,是孩子把听过的故事涂鸦出来,旨在提升思考力和想象力;“说”,是孩子以涂鸦的作品为提纲,进行丰富而完整的口头表达,旨在提升表达力和创造力。父母和老师可以把孩子说的内容记录下来,形成文字。
有研究表明,“听读绘说”项目不仅是低龄段儿童读写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而且对其他学龄段读写能力较差的特困生也有显著的“疗愈作用”。
第四,说写课程
新教育义工、作家童喜喜带领新教育一线团队探索开发的新教育儿童写作课程。说写,是以书面语言进行有逻辑体系的口头表达,介乎说与写之间,它的形式是说话,本质是写作。说写的方法首先是提出有逻辑、成体系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写出每个问题的关键词或者绘出自己思考的思维导图,最后以此为基础用书面语言说出自己思考的内容。
说写课程对儿童读写素养发展,具有四个方面的显著作用。
一是以说促想。说写课程特别强调让儿童在轻松氛围里先想后说,边说边想,敢想敢说,然后进阶到会想会说。
二是以说练听。说写课程因为规范了“说”,强调说书面语言,因此表达相对更完整、简洁、有效。训练了说写,就降低了听的难度,同时因为增加了对儿童彼此倾听的训练,也能促进儿童相互了解。
三是以说带读。最简单的以说带读,莫过于讲故事。无论是阅读前的激发兴趣、阅读中的深入思考、阅读后的及时评价、孩子彼此推荐图书等,都可以用以说带读的方式深化。儿童在阅读中所读到的规范的书面语言,是孩子们最好的写作表达。
四是以说助写。说写,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写。写作的关键就是多读多练。说写课程强调以书面语言,进行口头表达,以达到强化练习写作的效果。
近年来,说写课程先后在许多学校落地开花,成绩非凡。海南有一位叫库亚鸽的初中语文老师,刚接手初一时,全班54名学生中有27人语文不及格、十几个作文交了白卷。库亚鸽带着这群孩子实施说写课程,仅用一学期的时间全班语文均分就达到92.31分,每个学生在写作上都有显著提升。
(本文节选自作者在2022年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