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建立区域作业支持体系,让作业成为学习“支架”
■镇江市京口区教师发展中心 蔡艳
通过专项调研,镇江市京口区教师发展中心发现教师在推进作业设计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堵点”,即作业设计实施各因素彼此孤立,流程不清晰,要素之间不循环、互动性差;存在着“难点”,即教师对于设计按单元课时复习巩固类作业有一定经验,对于设计大单元整体的、解决真实情境下复杂问题的作业,以及发展高阶思维等作业感到困惑;存在着“盲点”,教师作业处置只停留在批改作业,忽略了作业统计分析的诊断跟进功能,学校对作业管理停留在结果,对过程以及作业跟进缺乏分析研究。
对此, 京口区教师发展中心围绕“双减”目标,树立系统思维,通过建构区域作业设计和管理支持体系,搭建作业设计“支架”,突破“堵点”“难点”“盲点”三大困境,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以高效能的作业赋能课堂、赋能教师。
疏通“堵点”,
强化作业管理支持体系
优化作业设计要树立系统性思维,在完整的体系中解决问题。首先,京口区出台了作业管理指导意见,建立领导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压实管理职责,强化督导评估,实施布置、检查、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其次,着眼于作业设计、作业实施、作业处置、作业评价等关键环节,开展区域主题性研训,进行区域教师作业设计大赛,转变教师理念,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最后,区域下发作业实施流程,明确每个节点的具体内容,强化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联系互动,注重研究,定期反馈。
破解“难点”,
优化作业设计支持体系
素养导向下作业减负的关键在于提升作业的效能,发挥作业赋能导学的功能。
优化区域集团教研效能。区域在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优化区域集团教研,最大程度发挥集体智慧。区域实施“三段四环式”集团集体备课指导方案,三段分别为准备阶段、实践阶段、提升阶段。在准备阶段,特别强化“有备而来”,要求集备整个准备阶段要经历“个人研读初思考”—“主备提炼成初稿”—“个人聚焦再思考”三个连续的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行动也有清晰的指导。在实践环节,强化了主备设计意图的讲解,并要求结合实际进行课堂实践,在实践中调整。在提升阶段,强化反思性提炼和校本化落实。在整个过程中,保障各流程内容清晰,各环节循环互动,形成集智而备,集优而备。
此外,集体备课时着力在单元必达标内容、知识点、能力点的联系与结构、重难点突破的策略、分类分层作业设计、整体情境的设置、资源的运用、学生错误高频点等7个方面引导教师思考作业设计的深度、广度,切合度,在此基础上将作业设计为赋能型学习支架,凸显作业的整体性、实践性、情境性、差异性。
搭建学科特质的作业设计支架。区域教研员与优秀教师团队,结合学科性质,搭建作业设计支架,帮助教师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如针对作业设计中缺乏纵横结构性思考的问题,通过大单元作业设计支架,引导教师建立单元整体的视角。如建立数学学科的组题创编式作业支架,引导教师注重课内和课后衔接,对教材、教辅等资源进行选择、重组、改编、完善,形成组题创编。
加强区域作业研究的交流合作。京口区加强各项作业设计典型案例的交流,开展了“研得深入、减得智慧、学得生动”的作业研究校本化推进会。通过丰富的案例交流,区域进一步提升整体设计水平。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各个学校也触发了相同研究角度作业的共同探索。如两所学校均探索项目化的长程作业,进而形成了分工合作,共同推进的伙伴关系。
弥补“盲点”,
完善作业分析支持体系
作业难度过大、数量过多,常常是因为教师对作业类型、功能、对象、程度定位不准。强化作业分析有助于教师定准教学的起点,调控教学的过程,分析影响因素,追踪素养的形成,诊断学生学习问题,反馈教师教学效果,调节家庭学校关系。区域分阶段分层次设置作业分析支持体系,以保障作业设计适当、适度、适时。
第一阶段为作业之前,主要是注意学情分析、班情分析、校情分析,找准作业设计的起点,根据情况调整作业设计的坡度,注重对作业时间的预测。第二阶段是作业处置,在规范批改的基础上,区域制定作业批改结果统计分析支架,要求教师强化对作业错误频次、作业错误原因的统计,结合集体教研,分析成因,诊断教与学的问题,调整课堂教学,同时进行新一轮的作业设计。
在层次上,也分为两层,其一是教师、教研组层面的,以学校为单位,加强教师作业各环节的调查分析,查找作业量与质、形与能之间的问题。第二层以集团、区域为单位,整体分析教师作业研备与课堂教学之间的问题,通过区域学生学业水平以及综合指标的调研和测量,分析学校作业设计与管理的效能,提出整体改进建议,形成跟进方案,推进作业优化。
未来,京口区教师发展中心将持续研究实践,建构作业支持体系,提供作业设计支架,引导教师研制出与高效学习紧密结合的高能作业,策动思维、赋能课堂、发展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