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适·相契·共生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互适·相契·共生

——低幼衔接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邱洪艳

低幼衔接一直是困扰很多家庭的问题,也是困扰小学一年级教师和幼儿园大班教师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尽快适应并爱上小学生活,完成身份的转变?笔者想到了杜威的观点,教育不是靠外力把知识强加给儿童,而要让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既然有些能力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唤醒并让其生长,就是重要的一环。儿童从幼儿成长为小学生,这是自身成长的需要,而学习也是他们的内在需求。我们可以为儿童做些什么?为此,笔者开始了低幼衔接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互适——满足自然之性

所谓互适,即互相适应。这里指儿童与环境的互相适应。教师要努力给儿童创造适宜的学习生活环境,而儿童也要调动自己的各项机能,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我们在教室墙上画了一棵苹果树。为什么要画苹果树?因为苹果是儿童所熟知的一种水果,而苹果树本身的成长就遵循着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苹果树要结出果子就必须有土壤的滋养,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它的生长过程与儿童生命的成长过程其实是相通的。我们可以通过这棵树看到它要结出果实,除了需要好的外部环境,它往深处扎根,努力进行光合作用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在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时,既要给孩子营造适切的环境,也要努力唤醒儿童内在的生命需求,实现自我成长。

为了让儿童与墙上的苹果树建立关联,笔者给树上的小苹果写上名字,让他们的名字和班上45个小朋友的名字一一对应。这样当儿童初次进入教室时就有一种亲近感。当他们发现原来在这间教室里有一个和自己同名的小苹果在等自己时,就会感到原本自己就属于这里,归属感自然就会产生,就会和墙上的小苹果一样产生向上生长的力量。

这是我们在环境创设方面做的努力,接下来还要激发孩子成长的内驱力,让他们主动积极地适应环境。这一过程可以从观察苹果树上的苹果开始。孩子们自主发现每一个苹果都有自己的位置,它们都长在枝条上,没有一个苹果会选择长在主干上,更没有一个苹果选择长在靠近泥土的树的根部。这样的发现促使他们进一步走向大自然,去看真实世界中的苹果树,从而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明晰自己的选择,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的环境。

每个儿童,面对这个世界,都是因亲而近,因近而适,他们常常在看得见中成长。我们需要为他们找到一个成长的伙伴,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生命合伙人。

相契——汲取自然之智

所谓相契,即双方进行交互契约。在低幼衔接阶段,规则尤为重要,要让儿童遵守规则,就必须重视儿童彼此之间的相契相交。

苹果树上的每一个苹果都有自己的位置,它们长得有规律,当我们把它们摘下来,应该怎样摆放才更加合适呢?为了引导儿童自主探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老师想给你们小组的苹果们拍一张合影,你们觉得应该怎样给苹果排队,拍出的照片才好看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孩子们就兴奋了。他们开始动手尝试,互相讨论,修正方案。如果按大小排列会很有秩序,但是拍出来的照片不好看;如果像人拍合影一样,高个子站中间,矮一点的站两边会比较好看,可是那么多苹果摆一排不好看,那该怎么办呢?在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自发运用了“探究+动手+团队合作+展示”的学习模式,几乎是无师自通。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沟通、认知、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无形中获得提高。我们不得不叹服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和探究者,当他们专注于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去解决一些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内驱力就被激活了。

给苹果排队这一任务的完成过程,其实就是儿童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的过程,是他们走进自然探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明白,苹果总在一定时节开花,总在一定时节结果,总在一定时节成熟,如果每个水果不遵守规则,四季要乱,世界要乱。我们汲取自然之智,开启儿童的规则意识,引导他们发现适切的规范,一切就变得水到渠成。

交互契约,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向苹果树学习,又以自己和同学之间达成的公约去关照苹果树,从而互相影响。

共生——涵养自然之德

所谓共生,即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对彼此都有利。在这里指儿童在共同学习生活的关系中,互相悦纳,互相督促,共同成长。

刚刚入学的儿童,很容易发生矛盾。怎样让儿童学会彼此包容?笔者带儿童来到苹果树下仔细观察苹果。他们发现苹果树上的每一个苹果都不一样,有的大一点,有的小一点;有的红一点,有的青一点;有的圆一点,有的扁一点。之后,我再引导他们观察整棵苹果树,发现这些苹果虽然长在苹果树的不同部位,大小、颜色、形状也不完全相同,但都是苹果树“妈妈”独一无二的宝贝,自然地引发了儿童对每一个苹果的尊重与喜爱。继而,我组织儿童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和组内成员的优点,在彼此称赞的过程中,每一个儿童的自信心都在不断加强,同时对待他人的态度也更加包容。我们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明白,红的是苹果,青的也是苹果,完好的是苹果,被咬了一口的也是苹果,苹果和苹果在一起,总会有碰撞,一切都正常都可接受,一切都会美好起来。

接着,笔者又设计了一个游戏——“苹果娃娃成长记”,让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要养护一个苹果娃娃,用画笔画出土壤,用歌声代替阳光,用整理桌子代替雨露,用跳绳代替光合作用。这样一来,会画画的儿童就可以给自己组的苹果画出成长的土地,会唱歌的儿童就可以给苹果以阳光,爱劳动的孩子就可以给苹果以雨露,而会跳绳的儿童就可以让苹果树叶进行光合作用。只有他们通力合作,每个人都贡献出力量,苹果才能长得更好。在这一游戏的过程中,每一个儿童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他们互相体谅,互相理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生命都在无形中获得了成长。

从孔子带弟子游春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不断在自然中涵养灵性,修养品行。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的教育不能缺少自然。笔者的苹果主题衔接课程,就是要带领儿童从熟悉的水果开始,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串联,从而让儿童在无形中自发地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身份转变。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用最自然的方式,开启儿童心灵的眼睛,以最适切的方式唤醒儿童内心成长的需要,在满足儿童需要的同时引领他们的需要,让儿童自主自在地健康成长。这样,儿童的适应会更加可见,儿童的改变会更加可喜,儿童的创造会更加可赞。

在低幼衔接的关键期,笔者认为苹果只是可以依托的课程资源之一,自然万物,可以开发的课程还有很多。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定能让儿童明白万事万物皆学问,时时处处皆可学,定能让低幼衔接更自然、更有趣,也更有效。

(作者系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副校长,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