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课后服务“2.0”多样不重样
■常州经开区冯仲云小学 张文涛
常州经开区冯仲云小学始建于2000年,2021年4月,由常州武进区横林中心小学更名为冯仲云小学。学校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双减”工作,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优化“学校教育”关,打破“应试教育”关,抓实“日常监管”关,提供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家长解难题、为学生减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学生素质教育拓展了空间和渠道,让现有的课后服务课程群提质增效。在家校社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学校“1+X+1”课后服务模式获常州市重点“双减”实验项目。
有序开展报名,制定工作方案。为实现有需要的学生服务全覆盖,根据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家长申请、班级审核、年段汇总上报、学校编班公示等流程稳妥推进。
合理进行编班,科学安排课程。我们根据各年级报名人数,以自然班为单位编班,建立健全以学校教师为主、校外专业人员参与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我校分年级、分层次设计出“个性化课程”,从只完成作业的“1.0”版本,全面升级到“1+X+1”模式的“2.0”版本。第一时段开展全校性的阳光体育活动,第二时段社团活动,融入科技、艺术、劳动和红色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五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发展空间。第三时段进行自主完成作业,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在学校里将知识消化透彻,减轻回家书面作业的负担。
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学方法。我校将课后服务作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抓手,作为学校全面育人的保障,精心构建起了“阳光体育+精品社团+作业辅导”的课后服务模式,力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后生活。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为我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创设了一片自由灵动的空间,也为构建多彩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同时收获了健康与快乐。
规范过程管理,加强巡视督查。我校要求课后服务结束后,带班教师要组织学生排队出校门,把学生一个个送到家长手中。我校将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学校考评体系,由值日校长负责督查,对课后服务的上课内容、师生考勤、课堂秩序等情况进行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服务到位,安全到位。
阳光体育,全员参与。为了推进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我校将阳光体育活动分为两个时段进行,与课后服务有机结合,全员参与。第一时段,安排学生走出教室,打破年级界限,实现“走班式”参与。我校教师积极组织开展了跳绳、羽毛球、排球、滚轮胎、呼啦圈、传统游戏,以及田径、足球、篮球、射击、跆拳道等体育社团在内的20多个体育拓展活动项目,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释放一天的学习压力,有效促进身体负能量清零。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好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切实增强他们的体质,磨练意志,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获得运动的快乐。
多彩社团,缤纷校园。课后服务第二时段,我校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课程。在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专业特长的基础上,与相关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开设体育、艺术、信息、科技、劳动等五大类近20个社团,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课程非常生动有趣,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学生们纷纷表达了对社团活动的喜爱,师生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良好的教学环境、广阔的教育大舞台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更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学校正成为学生们心之所想,爱之所往的乐园。
耐心辅导,暖心陪伴。作业不离校,书包不回家。作业辅导是课后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每天安排学科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督促教师们做到“三导一拓展”: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基本完成书面作业;指导学生规范书写、认真做题;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答疑解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经过探索与实践,目前我校课后服务工作初见成效。教师们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拓展了学生兴趣,发挥了他们的特长,让学生收获了成长的喜悦,也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常州经开区冯仲云小学将在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再做调整,立足服务需求,成长需要,让课后服务走向“课程化”,打造学生全面发展的“快乐大本营”。
①
②
③
图①②为该校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图③为该校学生参加书法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