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落实信息科技新课标 构建师生研学新课堂
■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 袁军辉 钱梅花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创设真实情境,提升自主可控意识,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信息科技研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必须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大家的兴趣,才能培养创新精神。下面笔者以程序设计《打地鼠》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信息科技教学新课标要求。
营造生活化学习情境。像拼积木一样的编程软件趣味性强,且所见即所得,比较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打地鼠”编程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玩“打地鼠”游戏的心得体会,再打开编程软件设计的“打地鼠”游戏一起尝试着玩一玩,依据“研学单”一起分析这款游戏中锤子如何随鼠标运动,按下鼠标锤子如何变化动作,地鼠又该如何随机出现,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这款小游戏,便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参与度。
布置自主化研学任务。如果将“打地鼠”游戏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很难找到突破口,可以逐步分解,创设“导入角色”“编辑角色”“搭建脚本”等由易到难的研学任务,再通过学生自主解决、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引导解决等方式进行互动探究。比如地鼠需要出现在9个不同位置,学生一般可以找到1个位置,但要想让地鼠灵活出现在其他位置,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观察不同位置时x和y坐标的数值变化,最后实现用随机数和变量来切换不同的位置。
开展分层化拓展练习。为了让学生对编程产生持续的兴趣,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安排拓展练习,如给“打地鼠”游戏添加计分程序、增加地鼠的数量、设计游戏难易关卡……学生可以大展身手,编程作品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地鼠、不同的锤子,教师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共性问题,在集思广益、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形成、培养计算思维,共享编程的快乐。
实施个性化分享评价。在“打地鼠”游戏中设计“交流分享”环节,有的学生上台展示给锤子角色命名的重要性,因为复制锤子时,2个不同状态锤子的名字很接近,在后续写脚本时很难区分应该选择哪个锤子……分享中大家一起形成了规则意识。有的学生同桌两人一起上台,一人控制锤子,一人控制地鼠,将单人游戏变成了互动游戏,游戏的趣味性、可控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信息化思维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研学课堂”中深入研教材、研学情、研学法,在趣味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感受、体验信息科技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