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常州市以“常有优学”为总方向,围绕办学质量提升,瞄准教育民生难点,推进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本报记者 王琼 通讯员 史磊 曹奕

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积极推进“创学园”品格提升项目实施,丰富的活动促“奋进”少年童心向党,奋发有为。

常州市南宅实验学校学生在课后服务活动中跳竹竿舞

首届全国中小学戏剧课程高峰论坛在常州举行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常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常州市委明确提出:今后5年全市要优化共同富裕服务供给,打造“常有优学”名片,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优质教育均等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常有优学”为总方向,推出一批站得住、立得稳、推得开的真招实招,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硬实力提档升级

“段玉裁初中的建成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常州市金坛区段玉裁初级中学学生家长汤碧云这样对记者说。该校校长何丽华表示,现在学校每年能提供460个新生学位,有效缓解了该区滨湖新城初中学位紧张的问题。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期盼已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常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梅向东表示,近年来,常州市呈现人口集聚力增强、各学龄段人口规模扩大、区域分布差异明显、人口老龄化加快等新趋势。“如何应对城市发展对教育的新需求,让每个学生享受公平又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上好学’的期盼,是常州教育的必答题。”

为此,常州市持续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力度,连续多年将学位资源供给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20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150.96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82.19%。“十三五”期间,该市学校设点布局不断优化,学位资源供给持续扩大,新建、改扩建学校262所,竣工投用学校198所,增加学位11.9万个,义务教育已消除超大班额,基本消除大班额,100%的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

进入“十四五”,常州市进一步扩资源、促公平、提质量,全力保障学位供给。“我市已经把加大学位资源供给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建立了市级统筹、县区为主的责任机制。”梅向东介绍说,“十四五”期间,常州市计划新建、改扩建学校150所,增加学位13.2万个。

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常州市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需求预警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绘制教育云地图,精准预测教育资源缺口,滚动制定实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行动计划。

以天宁区为例,该区2020年修订《天宁区教育资源供需分析》,其中,针对教育布局设点问题提出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分阶段、呈梯次、有重点增设教育资源点位,完善片区教育设施配套。天宁区教育局副局长汤国忠说,为加快建成一批“理念前瞻、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2020年该区成立“更好的教育”工作专班,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教育、发改、财政、自然资源与规划、住建及开发区、各镇街道和施工单位为成员,整体联动、协同推动,促进学校建设项目尽快落地。

优质资源惠及万家

在教育资源投入持续加大、教育设施设备不断改善的同时,教育“软”实力如何提升?常州市提出“集团化办学”发展思路,进一步发挥教育资源辐射作用,让优质教育资源“遍地开花”,提升区域整体办学品质。

2011年5月,常州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办学的意见》;2012年,确认24个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此后,常州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措施,协调教育、财政、人社、规划等相关部门及各街镇,为集团化办学提供有力支撑。2018年,常州市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着力破解集团化办学中的难点问题,鼓励各校深入推进教育集团一体化办学。“我市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有一体化办学、联盟式办学、委托管理3种模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李伟平说,“《实施意见》的出台,让我们推进集团化办学有了依据、有了底气。”

随着集团化办学的深入推进,一批新建校、相对薄弱学校在政策带动下迅速成长起来。

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由6所学校组成,其中4所是乡村学校。为了让乡村校跟上核心校发展步伐,星河实小教育集团校长庄惠芬花了不少心思:对每所学校的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为每所学校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将每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具化为丰富的实践平台……

“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新问题、新挑战也随之而来。学校如何进一步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2016年,常州市教育局提出创建“新优质学校”的发展思路。与以前的优质学校相比,新优质学校更强调标准化、高品质、影响力,其中“高品质”体现在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常州市教育局将“新优质学校”创建经费列入年度部门预算,给予每所“新优质学校”20万元资金支持,同时成立由课程专家、教学专家、家长代表等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其日常办学给予精准指导。

“‘新优质’不仅是优质学校的高位发展,也是一种带动力量。”常州市教育局局长完利梅介绍说,该市建立“1+3”机制,即一所新优质学校至少带动3所兄弟学校共同发展,以100所新优质学校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共同发展。

特色教育百花齐放

在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常州市青少年学生创作1500多幅书法作品,献礼建团百年。常州市教育局从中遴选出100幅,以追忆精神坐标、激扬青春理想、致敬百年风华、续写时代华章4个篇章,展现出学子们青春向党、奋斗不息的风貌和担当。

在常州,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开设了书法课。早在2006年,该市就启动了“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2021年,又实施了“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2.0版,力争通过5年时间创建150所“墨香校园”,促进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墨香校园’是对书法特色学校的再升级。”常州市书法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亚明表示,“墨香校园”更注重校园书法环境的营造、书法课程的实施以及书法教育的综合成效。

从特色到普及,从书法特色学校到“墨香校园”,常州市已将书法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强化书法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此外,常州市还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深度推进“五育”并举,让“常有优学”的育人品牌更加闪亮。

2021年5月,常州市创成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2022年全面启动劳动教育地方立法工作。常州市教育局德育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8年,该市对全市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并迅速形成解决方案;2019年,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整体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从制定政策、研发课程、拓展基地、创新机制、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打通了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教育大环境。

钟楼区坚持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劳动教育。“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家庭、社会则是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钟楼区教育局局长杨文娟告诉记者,该区通过“一所学校结对一个社区”“一个集团带动一片区域”,打造“一公里”校外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圈,逐步建成了区域性的劳动实践基地网络。

记者了解到,常州市已形成“一体四翼”劳动实践基地格局,“一体”即建成一个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余名学生同时参与活动的市级学生劳动实践中心,“四翼”即布局生态农业体验、地方文化传承、智能制造实践、未来职业探索等4大类劳动教育基地群。

“目前我市已构建完成了以紫色劳动教育、金色理想信念教育、红色爱国主义教育、黄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绿色生态文明教育、蓝色心理健康教育、橙色法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中小幼一体化‘七彩德育’体系。”完利梅说,特色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改革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1年,常州市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翻看常州教育发展史,它不仅是“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还是“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普通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2020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发布全国40个优秀典型案例,常州有3项入选。

2021年11月,常州市印发《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全面坚持“五育”并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5个方面28项重点任务,要求通过3—5年时间,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学校占比达90%以上,就读学生占比达92%以上;各辖市(区)建成省级及以上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办学活力全面激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发展生态全面优化。

《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党委政府要把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入研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情况纳入对辖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体系,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和学校素质教育综合督导内容。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2022年,常州市在辖市(区)内开展综合改革实验区、实验乡镇和实验学校遴选工作。“将遴选作为工作抓手,发挥试点效应,以点带面,带动区域深入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梅向东介绍说,常州市针对实验区、实验乡镇、实验学校提出不同的遴选条件,既强调辖市(区)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也要求学校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

“我们希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成为常州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梅向东说,“入选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就意味着需要用更大的力度、更前瞻性的眼光、更科学的精神与态度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我们将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统领性工程,打造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