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民写作探路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为全民写作探路

——新教育写作评点与随想

■李庆明

新教育实验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写作,启动了“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等项目,可谓硕果累累。如今,新教育在全民写作、互联网写作的时代洪流中,在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再次聚焦写作主题,意义非凡。

绚烂多姿的新教育写作

下半场6位老师的讲述以缩影的形式反映了新教育写作的景观。

一是不同凡响的语文写作。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陈冬梅老师的讲述。从她的写作园地走出了一群“小作家”。语文写作是学生写作的主阵地,永远值得深耕细作。语文写作的成功深刻影响学生全部写作的心态和生态。但它常常是孩子遭遇写作滑铁卢的地带。大家不爱写作,害怕写作,不愿写作。陈老师的探索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陈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文采斐然、风格不一的生花妙笔得益于常态化的“一日阅读”,也即“晨诵、午读、暮省”的额外奖赏,得益于陈老师自身坚持不辍的写作的感召,得益于她“拿着放大镜看见孩子的亮点”和“把美的发现、发表出来”的“两表”(表扬和发表)“约定”和“激励”,得益于她用“小作家在生长”的微信公众号为孩子搭建的平台。如何把语文写作做得更好,陈冬梅老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

二是别开生面的学科写作。

新教育学生写作超越语文写作,在各学科领域遍地开花,形成“全学科写作”的新景观,并向我们展现了如何通过全学科写作,让写作成为孩子重要的学习工具。

茅雅琳老师的讲述以她倡导和践行的“趣动数学”结出的数学写作果实,赋予了数学的美感与诗意。这特别不容易,初中和高中存在中考和高考的导向,这时老师还能够通过教学模式的引领,吸引学生从事数学写作,难能可贵。

茅老师致力于“趣动数学”研究,找寻到一座链接文学与数学、技能与情感的桥梁——“数学小论文”写作。她以优秀数学诗文欣赏为基础,以表达真情实感为目的,以“一节新课的学习体会”“一个概念的深刻剖析”“一类题型的归纳总结”“一道难题的思维过程”“一种方法的推广运用”等为写作主题切入口,让数学学习走出一条诗意的路径,让学生成长的行走地带绿草如茵,鲜花盛开。9年不到的时间,孩子们累计撰写数学小论文1300多篇。

石星星老师令人信服地表述了小学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科学表达的目标与方法,她认为,小学低段和中段主要以写绘呈现认知发展,我手写我心,观察一朵花、一个动物,加以科学理性的解释,最后用写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知,涵盖生物的形态结构图及生存策略和自己原有观念的更新与思考。她鼓励孩子们进行诗歌创作,是与生命进行链接最好的方式,是感性认知与理性之思的整全表达。

三是成就自我的教师写作。

教师写作是成就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重要手段。新教育写作不仅在学生学科写作上有突破性建树,而且在教师写作领域起步很早,独领风骚,影响巨大。湖北松滋市实小黄华斌校长介绍了他们学校教师团队的“生命叙事”特色,从5个方面介绍了他们的做法。

首先,通过“项目驱动”,营造教师叙事场景。取消各类常规工作总结,代之以“教育叙事”,这很不简单。

其次,通过“会议分享”,听到教师生命拔节的声音。变“教师例会”为“榜样故事会”,变“班主任例会”为“优秀案例叙事研修”,变“读书会”为“读思会”,促进教师口头和书面写作。

第三,通过“上清走笔”,呈现教师生长的模样。黄校长在自己的公众号开设了以一个“上清走笔”专栏,专门推送老师的“生命叙事”400多篇,成为有影响的地方品牌公众号。

第四,通过“故事首席”,编织教师幸福生活。以前我们讲校长是“课程首席”“教研首席”“教学首席”,黄校长则把自己变为“故事首席”,用写作作为学校管理的手段,一有机会就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教师一起营造幸福的教育生活。

第五,通过“叙事研究”,助力教师找到门道。黄校长抓住教师成长的独特性,以叙事研究的方式,引入梁衡的“五字诀”,即形、事、情、理、典,作为“叙事标准”,形成写作策略体系。

四是和谐共生的共同体写作。

共同体写作是新教育的一大创举。共读共写、共同成长,成为建设教师命运共同体、学校命运共同体和教育文化共同体的必由之路。有两位老师向我们呈现了共同体写作的一些很有意思的做法。

任敬华老师介绍了她带领“弘毅班”的孩子们和新父母们开启共写之旅的故事。他们通过“家校信:架起心的桥梁”,通过“真情诗:传递爱的力量”,通过“随笔集:记录美好时光”,在相互激励、一起书写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卢振芳老师的“师生共写”结成心灵密码,让大家享受风景无限。从2014年与新教育“师生共写”结缘,从“引领启写”“活动助写”“激励促写”的“启航·上路”,到“种植导写”“拓展扩写”“发表励写”的“激趣·追逐”,再到非同一般的“回响·收获”,共写成长了4届孩子,也让卢老师青春焕发,更体验到和学生共同编织的幸福。

写作的“秘诀”

新教育写作与新教育阅读一样,硕果累累。何以如此,有无秘诀?这些精彩的叙事对我们进入新教育写作的堂奥有何启迪?

一是“源:感物而动”。

写作是有源头的。用古人的话来说,叫作“感物而动”。总有什么让你有感触、有感受、受感染了,这才有了写作的素材。因为写作来源于生活,这是写作的第一原理。因此,新教育写作一定要植根于我们以幸福完整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生活。在广义的教育生活里,我们孩子的生活、教师的生活、家庭的生活、社会的生活、精神的生活,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源泉,你只需要细心地观察,细心地积累。有了这个源头,你还真不要担心不会写作,或者写作很难。所以,应当强化生活的感受、生活的积累和生活的感悟。

二是 “流:以读促写”。

生活是“源”,那有没有“流”?有,那就是阅读,就是“以读促写”。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说过一句话:“如果我有十分的时间,六分用来阅读,三分用来生活,一分用来写作。”可见,阅读对于写作是如此重要。生活是“源”,阅读是“流”,二者结合,写作才能源流汇响,吟歌而进。在阅读中领会作者对生活的悲剧、喜剧和正剧的理解,发现作者独特的表达,他的修辞技巧,反复咀嚼,读着读着,就把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修辞的运用,慢慢汇入自己的内心,化为己有。那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三是“心:情动于衷”。

用《毛诗序》里的话来讲就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作是有心理活动的。单纯有生活,有阅读,没有心理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感情是最重要的,因为感情是一种驱动力,而且贯穿在写作过程中,应当像刘勰所说的那样“缘情而缀文”,而不能“为文而造情”,现在的语文写作就有类似的问题,只有用感情来写作,阅读者才能“披文入情”。当然,写作的心理不单纯是情感,写作的“情”与“理”,与“构思”,与“思维”,与“想象”等都分不开,写作是把真情、深思、构想、想象等融为一体的心理活动,只有那样,才可能写出好文章。

四是“辞:咬文嚼字”。

写作最终需要借助语言的表达,也即修辞,包括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推敲琢磨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究竟是用“推”呢,还是用“敲”呢?这就需要琢磨,就需要训练。当然,你有写作天赋,或者写多了,修成正果了,可以不假思索地“出口成章”,就能“一挥而就”,但是为了求得进步,或者为了精益求精,就需要经历咬文嚼字式的训练。尤其是初写的人,得需要一些训练。你看那些一流的作家,一流的诗人,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琢磨的训练,要经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坚毅。今天叙事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讲述稿都改了一稿又一稿。

“全民写作”时代在召唤

新教育阅读为推动全民阅读贡献了一批影响很大的成果。全民阅读与全民写作结伴而行。随着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必然促进阅读和写作的普及。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自媒体的诞生与迅猛发展,网络写作必然与网络阅读并存,一个“人人都是写作者,人人都可能成为优秀写作者”的全民写作时代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首先,全民写作带来“读写互动”的学习革命。

以前我们讲“读写结合”总是认为“读”(学)是“写”的基础,其实,我们忽略了“写”也是“读”(学)的重要工具。为什么在全世界推行“跨学科写作”“全学科写作”或“全域化写作”?不只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也是为了通过写作提高阅读、学习能力。真正的读写结合既要以读(学)促写,也要以写促读(学)。

其次,网络写作助推全民写作。

我国网络写作已有20多年发展历史,具有强烈的大众化、多元化、个性化等写作特色,利用网络平台,讲述从个人、家庭、职场、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故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写作者,与主流文化相映成趣。

网络写作生态的激活与“Z世代”的崛起密切相关。“Z世代”是指在“X世代”(1965-1979年间出生)、“Y世代”(1980-1994年间出生)之后,于1995年-2009年之间出生的一代,伴随移动互联网、手游、动漫等成长的人。他们个性鲜明、视野开阔、理性务实、独立包容,是写作和阅读的双重主体。从“心理年龄”或“社会年龄”的角度讲,人人都可以加入“Z世代”,成为它的宠儿。

新教育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网络写作,“教育在线”曾催生出一大批网络写手,为全民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今,网络传播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的新时代,寄希望于新教育的网络写作能更上层楼,人才辈出,每个新教育人都可以借助智能化平台,书写精彩人生。

(本文系作者在2022年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专业引领活动中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