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一群人:思想长跑的精神意义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一个人与一群人:思想长跑的精神意义

——我所经历与理解的新教育写作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张菊荣

图为张菊荣在作报告

2002年暑假伊始,我闯入刚创办不久的“教育在线”,践行“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每日一篇千字文的约定,进行了长达20年的“思想长跑”。当年的这一“闯入”,对于我、对于之后我所在团队的意义,无法估量。

精神意义是新教育写作的第一意义。人类开始写作或许是为了记事。但是,遥远的古人一定曾为自己能用这样的符号记录生活而感到惊讶。我想,这种强烈的精神自豪感,不亚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那一刻。对于个人来说,童年时第一次拿起笔写作的那一刻,也一定带着深刻的期待:从此,我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达!

当一个人进入了写作,他就开始了一趟创造性的精神之旅;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尤其如此。新教育写作把写作的精神推向了极致。“人能磨墨墨磨人”,新教育写作磨砺着人的精神。

2002年暑假开始,在教育理想的召唤下,我开始了“菊荣行思录”的写作。暑假过后,恰逢工作变动,我来到吴江市教科室工作。于是,我开始了这样一种生活:白天,与校长、老师们在一起,在学校里汲取实践的营养;安静的夜晚,键盘的敲击下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思想。写作,让我把自己与学校紧紧联系在一起。当一个人与一群人联结起来时,精神生活会高度丰富。我的求精神、弱功利的写作取向,从那时起已扎根发芽。

我非常喜欢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日不间断”。但要做到“日不间断”谈何容易?难在坚持,最大的困难是看不到“成长”。我也常常是时断时续地写作,写了一个月,停下;写了两个月,又停下了。有一次,我向朱永新老师请教,我说我坚持了,却看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哪。朱老师给了我五个字:“坚持即成长。”

“坚持即成长”,这句话包含着多少内涵!当一个人坚持着,他的坚持就是他的精神标识,就是他的高贵存在。2006年9月1日,我正式开通博客,宣布要做一场“思想的长跑”。这一天也许来得有些晚,可是思想的长跑,从哪里开始都不算晚。

这一“跑”,便是20年。从市教科室到城区小学,从重返乡村办学再到主管教育集团,一路上峰回路转,我却因为这“思想的长跑”,从未动摇过精神的指向。

2006年“开博”的当年,“思想的长跑”与“课堂观察”研究完美相遇。在课堂现场,在文字的天地里,我完全沉迷于对“课堂观察”的琢磨。我的文字没有固定体裁,我的思维没有限制,我的思想扎根在大地之上。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那时记录生活、梳理思路带来的精神满足,那是一种纯粹的生活方式。后来,我连续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了两篇8000字长文,这背后,是30万字的原始记录。记录时我没有想到要写出几篇“宏文”来,更没有想到后来我们还主编出版了17册《观课议课问题诊断与解决》。我享受这种精神成长的过程。

2008年暑假从教科室来到一所当时较为薄弱的学校时,我的心情并不好。朱老师给我的箴言是“经历就是财富”。这一次,我选择了与阅读相关的团队写作,在阅读与写作中,实现精神的多方对话。我们成立了一个沙龙组织,开始了名为“细水长流读专著”的阅读写作活动,在学校论坛上开辟专栏,每天用文字与伟大思想家作穿越时空的对话,筑起了学校的精神坐标。我们用“日不间断”的方式,在现实教学中思考理论、展望理想。

这种写作方式人人皆可为之,蕴含在其中的写作精神却是高贵的。高贵的精神不需要豪华的包装,新教育写作倡导无门槛写作,重要的是行动起来,日不间断地做起来。“持续性”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让思考成为一种状态。

2009年,我把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对话”方式移至新成立的汾湖实验小学。以“周”为单位,通过思考近400个问题,学校创始者们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读苏”之旅。老师们甚至没发觉自己在写作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过上了写作生活。我们的写作涉及到了教育与生活的全部。第一个学期结束前,我说要把这段“创业史”记录下来,这是学校的财富,也是每个人的财富。36位老师,无一例外地参与了这个“土书写作行动”。每个人都在记录、思考,每个人都进入了琢磨的状态,每个人都在平常的日子里过着高贵的精神生活。当写作成为专业生活方式,学校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学校该有的样子。2017年,当我离开这所学校时,8年间,老师们创作了444本个人“土书”。

2017年,我把这种通过日常写作进行思考的习惯带到了吴江实小教育集团。在学校行政群里,近两年的时间,我日不间断地发表千字文。我写给大家看,更是做给大家看,让大家看到我是怎样工作与思考的,如何在学校的现场与老师们一起处理问题的;更是让大家看到学校的思想如何一步步从萌发到生长。我写的是与大家共同的思考,是大家熟悉的生活,但我写出来了,我的文字就引发了大家的进一步思考……很快,一种建设学校智慧生活的愿景扎根了,学校的学术氛围与精神气息弥漫开来,10天一期的《积极生长者(旬刊)》记录着大家的成长故事,10天一期的《积极生长者(学报)》创造着教室里的课程与教学论坛——这两份没有节假日的小刊物以及其中不断生长的浩瀚文字,构起了一个教育集团的精神殿堂,我们对它们的珍爱甚至超过了我们发表各类作品的报刊。

最近,我又把办“旬刊”的做法推广到了“张菊荣名校长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刚成立,我就与12位校长做了一个约定:在3年时间内,日不间断地发表“每日一语”!我的旬刊系列于是又多了一个《日知者(旬刊)》,近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已经积累了近10万字。这不仅仅是文字。当一个人每天都处于思考之中,他怎么会不成为思想者,怎么会不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12位校长一起,又将带动起多少人?

20年前的一次闯入,20年的思想长跑,我把自己与一群人维系在一起。一个人的坚持可以带来一群人的坚持,而一群人的坚持会带动更多个体的坚持。我始终相信,写作在,你的精神就在;精神特质,就是新教育写作的第一要义。

(本文系作者在2022年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专业引领活动中所作的新教育写作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