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写作的流向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生活:写作的流向

■王夫成

曹勇军,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正高级教师,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南京市中语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练笔、课堂作文、活动作文犹如三足,扎扎实实地支撑起作文教学的“鼎镬”。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能把写作这一项“苦差”转化为“乐事”的信念。信念从哪里来?曹勇军老师说:“无他,仔细生活而已。”师生在“仔细生活”中能共同凝聚出巨大的“热力”,把一篇篇作文“熬煮”成让人终生难忘的美味。

欲“立言”,先“立人”

曹勇军老师提出作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立人”。欲“立言”,先“立人”;“言”是叶是花,“人”是本是根——“人”立起来了,“言”之立便是自然而然的事。写作能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育、情操的升华、人格的成长,与写作水平同步发展起来的思想、精神、情操、人格等同时又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学生正处于多情多梦的人生花季,又生活在当下如此多姿多彩的世界,经历和感受本应该是十分丰富的,但是沉重的课业负担、逼仄的学习空间使得他们疏于观察和思考;浮躁的社会风气、强势的思维惯性使他们的内心变得粗粝。面对学生“对沸腾的生活迟钝,对美丽的世界无动于衷”的现状,曹勇军老师认为语文教师作为“为学生精神打底子”的人,有责任为学生“豁蒙去蔽”,有责任“为世界复魅”。

针对学生作文有情调而无情怀的短处,曹勇军老师精心设计人文写作话题,在作文指导和讲评的过程中,让学生做“扩胸运动”,涵养他们的人文底蕴和博大胸襟。比如,他曾布置学生写“母校的树”,动笔之前,让学生到教室外仔细观察日日走过却熟视无睹的母校的树,让学生“从庸常的生活中惊醒,获得生命的高度,收获沉甸甸的思考”。

他还曾通过讲述西部某地脱贫前孩子上学只吃两顿饭的故事,催发学生写出了《多出来的一顿饭》这样的体现着“民胞物与”精神的佳作,随后他又通过“精神脱贫要比物质脱贫更重要”这样的评语予以回应,实现了师生心灵的共振。这种课程化的生活内容使学生对写作有了高远的追求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学生进入高三冲刺阶段,曹勇军老师仍然气定神闲,如高一高二时一样在语文课上举办“时事演讲”活动,把“听说读写思”整合成一门课程,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隐含着提升学生公民素养的追求。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观摩后称之为“语文课上的公民教育”,并指出“懂得‘理性的思考比愤青更重要’的这些高中学生,走向社会,会优化社会的精神气候;进入大学,会提升校园的精神品质。”

呼唤“大水养鱼”,

营造“写作生活”

曹勇军老师从中西方文化中提取两个意象来说明实践性知识。一个是“目击道存”。目之所及,皆是规则。教师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具体的情境反思,提炼形成实践知识,这些知识可能非理论化,但实在实用;另一个是 “道成肉身”。“道”是虚的,“肉身”是实的,“肉身”是“道”的载体与体现。课程是具体的,师生互动是具体的,学生发展也是具体的,而目标、理想就存在于这些具体之中。要培养出高素养的人才,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营造出一片宽阔的水域,曹勇军老师称之为“大水养鱼”。

曹勇军老师多年来坚持营造的“大水”便是学生的写作生活。眼睛只盯着几节作文课,只盯着几次作文写作,学生难有脱胎换骨的进步,根源在于学生生命经验的不完整。“营造学生的写作生活”强调想方设法构建“热气腾腾”的现场、势头和局面,让学生身处其中不知疲倦地“吸附”写作知识和技能,养成审视、发现和思考的习惯,形成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氛围,塑造并拓展自我,获得写作与人生的同步发展,从而激发一个个灵魂的活力,在不断的写作行动中获得完整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气质的变化。

“营造学生的写作生活”并非一句口号、一幅虚景,曹勇军老师进行了读写一体的生活化写作课程的构建。具体而言,一层含义指“读写生活化”,就是将阅读与写作融于学生日常生活之中,不管是课堂上阅读文本,还是课外阅读经典,都注重引导学生活读书、读活书,读出智慧,读出自我。写作是一种倾吐,阅读是一种吸纳。目前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心,学生对经典名著往往敬而远之,而对快餐式作品却情有独钟。在阅读教学中,现成结论式、步骤教条式、繁琐训练式等不良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败坏着学生的阅读兴致,阅读状态的“枯竭贫弱”直接导致写作状态的“营养不良”。有鉴于此,曹勇军老师呼吁要进行“绿色阅读”。

另一层含义是“生活读写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有一点时间就读,有一点心情就写,把读和写作为自己审视生活、考量社会的利器,当成自己生活乃至生命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学生能自觉主动地从写作者的视角去观察、思考,认识到倾诉和表达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而且是生命主题的应有内涵。

“诵诗”“演戏”,

从庸常生活中惊醒

诗人创作最需要抵制的就是平庸世俗,而曹勇军老师则通过“诵诗”和“演戏”让学生得以从庸常的生活中惊醒,获得看事物的新鲜眼光和诗意生存的状态。他在《享受语文生活》一文中说:“‘诗’和‘戏’是语文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因为‘诗’和‘戏’所蕴含的超常规、反庸常、求独立的精神,正是我们教育的真意所在。在孩子们人生发展的黄金期,埋下一颗这样的诗的种子,点一把这样的戏的火种,对孩子们的一生发展功莫大焉。”

曹勇军老师和他的团队将“诵诗”“演戏”作为活动课程,构筑了系统的课程计划,并在课程实施中,以任务驱动学生开展读写活动,从小组推荐剧目竞选演说,到班级演出剧目“核心任务”的提炼,从剧务组导演手记、演出手记、演出场记以及场景转换的串词,到课程总结和观剧评论,再到海报制作、主持人竞聘细则、戏剧汇演评比细则、舞美设计等,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才能,使包括写作能力在内的综合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培养。

(作者系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