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营造富有生命意蕴的绿色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用文字营造富有生命意蕴的绿色

■李涛

李震,江苏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中小学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任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校长,2004年任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副校长兼东方分校校长,2008年任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副校长,2013年退休后任百年中国语文人研究院院长,主持江苏省生命化语文课程基地建设工作。

在李震老师眼里,每个人自身都拥有一片充满希望和想象力的文学绿洲,有了这片绿洲,把它再现出来,写“动”写“活”,文章就会产生一种动态的美。写作时,每个人思想的旗帜就会在寂静的思维天空里高高飘扬,鲜活的生命就会在与自我思想的共振中产生跳跃的美、跌宕的美。

根植沃土 感受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带孩子们环球‘旅行’”“使孩子们由认识家乡的田野和树林逐渐扩大到了解祖国乃至全世界的自然界和生活”。“田野”“树林”“自然界和生活”都是重要的作文资源,学生认识了、经历了、感受了,才能激发写作灵感。要使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溪流”始终保持清澈,“活水源头”的开发至关重要。李震老师认为:“作文能力的培养没有终南捷径,只有扎根于生活的沃土,获得生活的快乐、思想的自由和美的享受,才能写出丰富多彩的作文。”

丰富多彩的生活能给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晚饭后和父母的一次散步、假期中到名山大川的一次旅游、学习中和同学们的一次辩论、操场上班级之间的一次篮球赛……学生们可以从接触的生活场景里联想到生命和生活的丰富内涵。李震老师曾说:“写作,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对学习的感受力。学生活动的地方大多是学校和家庭,这大大限制了他们的感知范围,要想让学生写出或写好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使他们有大量感知了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众多的表象,因此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对学习深刻的感受力。”李震老师的作文教学课堂,力求让世界风云尽收学生的眼底,让急剧的社会变革影响学生前进的步伐,让科技的发展成果充实学生的头脑,让自然的风光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富有生机的学校生活激荡学生的情怀。这既是对生活与写作关系的深刻认识,也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行万里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读万卷书”,“读万卷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行万里路”。行路是体验本真的生活,积累生活的感受;读书是在体验别人的生活,增加自己的感受。李震老师指出:“读书,不仅使人能够保持思想的活跃和情感的清新,而且也能使人‘心有灵犀’,产生不可遏止的写作欲望。”他认为,把读和写结合起来,目的是解决写作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单凭作文活动本身是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的。温儒敏教授在答《中国教育报》记者问时曾说:“在一次次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已有的素材进行筛选、剪裁、组合等,其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是对于学生总体的信息量、信息结构和精神能量影响不大。而多读就不同了,它能够不断增加信息量,改变知识结构。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下笔时思维也会更加活跃。”

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李震老师总是注重提示文本的意义空白,点拨文本静态的深层结构,让学生描绘出自我视野和文本视野融合形成的新的意义世界,用批判性思维研读文本,呈现出优美的思维“舞姿”。

释放情感 化育生命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应“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日常生活常常给我们许多体验:愉快的、悲伤的;潇洒的、缠绵的;感激的、痛恨的;成就的、失落的……这些体验,是生活通过耳目走进我们的心灵后产生的。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塑造健康的心理,并善于释放这些情感,尤其是把各种感受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从中享受创造的乐趣,滋养生命个体的成长。

对此,李震老师认为,学生可以写真实的有个性的灵魂,如表达生存的波动感、精神的孤独感、追寻的苍茫感、心灵的幸福感,表现心灵的焦灼与期盼、失落与觉醒、探寻与追求等。学生表达情感体验的过程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李震老师指出:“写作的过程,就是写作者用言语构建精神家园的过程,是写作者对诗意人生的追求过程,是一次有积极意义的生命活动。”换而言之,写作就是化育自己生命的过程。作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写作的个性,培养有个性的健康人格。学生的个性是张扬的,有这种张扬的个性正是因为他们是“保持着创建态势的生命”。

激励评价 形成体系

李震老师的写作教学课非常重视评价激励的作用,他认为:“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语,不能成为学生写作的‘催眠剂’,而应是浸透教师生命情感的话语。或分析习作的结构,或评价习作的语言,或肯定习作的选材,或欣赏习作的创新之处,都要切中肯綮。”这样,学生就会充满写作的热情,才会有二次甚至三次升格重写的冲动,不断突破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快速提升写作水平。

李震老师提出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三重转化”的过程:首先要观照自然与人生中的“物”,然后对“物”进行感知并由此生发思想和情感,这是由“物”到“感”的第一重转化;接着把生发的思想和情感经过“运思”活动,形成艺术形象或思想观点,形成文章的雏形,这是第二重转化;最后,需要通过“写作”这个“桥梁”,将内在的东西物化为文章。这就是写作过程的“三重转化律”。在作文教学中,李震老师非常重视写作的序列化。很多人认为作文无法,作文教学更是无序,但是,我们从李震老师的作文教学中却能发现一定的规律,而且这个“程序”是渐进式螺旋上升的,直达学生生命的深处。

(作者系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连云港市高中语文李涛工作室主持人,连云港市“333工程”首批学科带头人,连云港市首批名教师,连云港市教学工作先进个人,连云港市优秀教育园丁,江苏省高中语文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工作先进个人,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