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画遇见儿童美育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当诗画遇见儿童美育

■李钊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

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

王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谈到,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作为父母,引导和陪伴孩子在儿童时期进行美育这场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引导和帮助孩子种下一颗从接近美、到理解美、进而创造美的种子,拥有一个美善兼具的健康心灵,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是著名美学史学者、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新为女儿所写的书。书中既有教育理论的创新和高度,又有教育实践的力度和温度,丰富的案例贴近儿童的审美,极富思想性的解读能跨越不同的年龄。作者从视角、创作、想象力、跨界、传统、酝酿、自觉等七个方面,引导我们重温诗画艺术的融通之妙,帮助孩子从小涵育健康、完整、和谐的人格,让人生拥有锐敏的感觉、滋润的情感、清明的思致、生动的创造和斑斓的底色。

“美育源于父母自我修养”。王新是一位从事艺术研究的学者,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女儿出生后,他发现尽管社会上的儿童才艺培训形形色色,但与贴合儿童本真的美育有着天壤之别,于是,作者便将目光转向美学的感性素养教育研究中,逐渐在学理层面寻找到融化融通的美育之道。他从“锐敏的感觉”出发,从孩子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等8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诗画教育,勾连起艺术的感性世界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由此而来的,是情感、思致、创造和生命底色接续而至,层层铺衍,构筑起诗画融通、五位一体的“金字塔”结构、知行合一的教育体系。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和画虽然形式不同,但在作者看来,拥有共同的美学追求的诗词与书画,是实施儿童美育最好的载体。诗画融通并不是简单的诗画搭配,而是内在的学理契通。如唐代李贺所作的《马诗二十三首其四》和南宋龚开所绘《骏骨图》,一诗一画虽相隔数百年,但两匹骏马的瘦骨里都有金属质的深沉回响,寄托着诗人的志向,寄寓着画家忠于故国、生死与共的气节。书画本同源,艺术无界限。温庭筠的词作《望江南·梳洗罢》、法国画家莫奈的油画《睡莲》、中国现代画家黄宾虹的水墨画《嘉陵江图》、唐代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看似毫无关联,其实存在隐秘的内在联系,当艺术家的情绪被调动,情感被点燃,创造力被激发,艺术创造过程很有可能会达到全新境界。

这是一个父亲的美育实践课程,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只有心与心相连的生活化交流,优美的文字里隐含的美育营养,可以让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回味,也能让家长深度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和孩子一起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