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育新苗 倾情关爱助成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春风化雨育新苗 倾情关爱助成长

■建湖县教育局局长 朱钧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就是关注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我县创新设计活动载体、强化立德树人落地机制、健全关爱教育网络,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未成年人的心田,让我县未成年人沐浴阳光、茁壮成长。

着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全县各学校明确树立了小活动大德育的理念,利用班团队会和安全课,广泛开展法治教育、禁毒教育、防校园欺凌、交通安全等主题教育活动,各类活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同时,我县在提升学校安防水平上下功夫。近年来,累计投入近700万元,增补1600多只探头,8所学校建成“智慧安防校园”,42所学校建成“智慧微单元”。3年来,全县有27所学校创建成“盐城市平安校园示范校”。

奋力推进法治教育进校园。我县邀请公检法司各部门选派业务精湛、职业素养较高的90多名专业人员充实到法治副校长岗位,配备率达到了100%。同时要求每位法治副校长每学期授课次数不低于2次。各校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宣传媒介,全方位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各学校将法治教育经费列入年度工作预算,2021年,累计发放《安全教育手册》等资料上万册,印发《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宣传资料9000余份。目前,全县所有中小学都成功创建成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

打造育人活动新阵地。充分发挥县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校外活动阵地作用,设立“未成年人成长热线”“颜刚名师工作室”,常年向未成年人提供线上线下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服务,每年累计服务未成年人4000余人次。同时,发挥校内活动阵地作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校乡村少年宫面向青少年开设公益课堂;县图书馆、美术馆全部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活动、阅读推广等线上线下活动,每年吸引万余人次参加。

构建家校共育新载体。2021年,我县开办“家校共育大讲堂”,借助“助力成长”平台,以学校为主导,从当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中提炼出主题,并邀请家长和一线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交流,聘请专家答疑解惑,通过网络媒体以录播或直播的形式,进行台上台下、线上线下对话互动。截至目前,“家校共育大讲堂”已开办了4期,家庭与学校在互动交流中,形成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强化关爱行动新举措。近年来,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狠抓全县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全县学校都配备了1名以上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全部可独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有学校都设有独立的心理健康辅导室,部分学校还建设了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室、团体辅导室。疫情期间,县教育局把为广大师生提供心理危机的干预与服务作为教育系统开展疫情联防联控及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实行“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行动计划,让每个学生每天与同学、班主任、任课教师或家人有效沟通交流15分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师生生活,缓解紧张情绪。

全力构建护苗关爱网络。县教育局印发了《全县教育系统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工作任务分解表》,就学生如何文明上网、网络安全注意事项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同时,利用微信家长群告知学生家长,让家长切实肩负起监管责任,让孩子养成文明用网的好习惯。组织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线上学习活动,传播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家庭教育操作的核心技术。全系统开展党员教师结对困境学生帮扶活动,通过家访的形式与学生家长在学业、生活、心理等多方面进行交流,提供帮助,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各学校组建了教师志愿者和家长志愿者队伍,将重点人群全部列入帮扶范围,建立一生一案,实行校级领导包年级、中层干部包班级、教师包学生三级包联机制,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

持续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工作。县教育局将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工作纳入职能科室和学校年度工作考核体系,明确县教育局局长和学校校长是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第一责任人,压实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开展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线索摸底排查,对重点学生和“问题学生”实施“一对一”帮教,做到“一人一策”,包保到人;落实《建湖县防范校园欺凌和暴力工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学年度工作要点,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健全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常态宣教工作机制,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宣教活动、校园安全知识开学第一考、校园欺凌专项排查整治督查等活动,确保工作落地生效。近年来,建湖县教育局在辖区各类学校重点部位、重要区域新增交通警示标志、减速带、防冲撞等设施,设置校园警务室,学校门卫室一键报警安装率、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值班室一键报警安装率、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安装率以及校门口防冲撞设施安装率均达100%,有效提升了校园安全防范水平。

关心和爱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让我们集众智、聚群力,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远大理想,培育美好心灵,早日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