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融合中关注“每一个”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深度融合中关注“每一个”

——江苏10年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赵建春 潘玉娇

在泰州市口岸小学,有一间特殊的“阳光小屋”,屋内设有沙盘游戏实践基地、生活艺术中心、家政课程中心、感统训练场地、资源教室等,为学校内十多个特殊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该校党支部副书记王兵告诉记者,10年来,“阳光小屋”由原先的20平方米扩展至200平方米,面积增加了10倍,师资力量也大大增强,“除了服务本校特殊学生,我们也会与区内其他学校互动,开展业务指导。”

“阳光小屋”的变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大力推进特殊教育深度融合,大步迈向特殊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实例。目前,江苏已基本实现30万人以上县区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特殊教育学段全覆盖、以及免费教育全覆盖。“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特殊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江苏的特殊教育已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向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每一个特殊孩子都能在江苏享受好的教育。”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

政府主导,

为特教发展树立新标杆

无锡市梁溪区特殊孩子职业教育融合资源中心,有个特别的名字,叫“技陪社区”。1200多平方米的社区里,有奶茶制作区、家政服务区、酒店管理区、清洗护理区、手工制作区等,由此开展对特殊孩子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实现与社会的融合。“技陪社区是按照‘医疗、教育、康复、就业安置’四位一体的模式来设计的,政府先后投入了350万元。”该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顾丽萍说,“我们与中豆集团、无锡君来集团等企业合作,并聘请专业教授、非遗传承人、市技能大赛冠军等来校公益授课,让特殊孩子在品质教育的熏陶下,自尊自强快乐地成长。”

技陪社区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给力”。而江苏特殊教育的高位发展,更离不开全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鼎力支持。近年来,江苏构建了由教育部门牵头,八部门负责同志共同组成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重点解决融合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省建立了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卫健、民政、残联参加的省、市、县(区)三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市、县(区)特教指导中心主任由当地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依托行政力量加大工作推进和统筹力度,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在其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在经费保障方面,江苏全学段建立特殊教育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按照同学段8倍以上拨付。2014年起会同财政设立省级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每年安排2500万元支持优秀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相关项目572个,省级累计投入2.25亿元。

自2020年开始,徐州市政府在对下辖区县开展教育督导时,特意将特殊教育单列一项,并赋予2分分值。此举大大激发了区县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中,沛县政府专门投资1.1亿元,异地新建沛县特殊教育中心。新的特教中心占地2500多平方米,配有综合楼、实训楼、风雨操场、温馨食堂及两幢宿舍楼,办学条件大大提升了,老师们的干劲也更加足了。

2018年,江苏出台《关于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在全省特教史上有着里程碑式意义的文件,在遵循国家建立“资源教室”要求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概念,明确其阵地、人员、装备、课程、管理机制等的总体制度框架,明晰部门职责、建设和认定标准。历经4年探索,全省建成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3877个,各乡镇(街道)均设置学前、小学、初中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各县(市、区)均依托中职学校建立高中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这意味着在江苏,特殊孩子可以享有两所普通学校的选择权:学区对应普通学校,或者融合教育资源中心。

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是当地老百姓心中的“好学校”,也是江苏融合资源中心建设的“窗口学校”。在这里,传统意义上的资源教室,变身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资源群,包括教学专用教室、感统训练中心、IEP服务中心、综合课程中心等等,学校将其命名为“娄江桂园”。“这里的课程有十大模块,涵盖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学科教育、科学教育等,与学校主体校本课程建设融为一体。”娄江实验学校原校长、“娄江桂园”设计者储昌楼说。

“政府的鼎力支持与制度创新,是江苏特教10年来发展的最大底气。”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介绍说,目前,江苏已经形成了以普通学校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特教送教点为补充,同时以家庭为单位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的“四位一体”特殊教育实施路径,每一个特殊学生,都能向着“真善美健”发展、成长。

专业引领,

以内涵建设促质量提升

在南京市孝陵卫初中的小学部,小姜小紫这对姐妹花正在学习为她们量身定制的“展能课程”——有趣的绘本和攀岩小明星。在融合教师徐丹丹的鼓励下,一副颇有意境美的《鱼戏莲叶间》在小紫的笔下铺展。不同于妹妹的恬静,姐姐小姜在运动方面展现了她的天赋,执教的宗喆老师对其颇为赞赏,“小姜的认真与努力让我很佩服,她不愧是攀岩‘小明星’。”据介绍,该校共有10名特殊学生,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专属课程,开展个性化指导,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潜能。

从随班就读到全纳融合,从建设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到聚焦科学评估、课程、师资、教研等关键领域,10年来,江苏的融合教育从全面普及逐渐迈入内涵发展新阶段,为全省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孝陵卫初中所在的南京玄武区共有随班就读学生245人。区内各校针对随班就读学生开发品种丰富的“增值课程”,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项目,如长江路小学的“全面融合育人”、洪武北路小学的教育评价,科利华小学的“家校共育”等等。个性化的课程,在满足特需学生基本发展要求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与潜力,为未来更好融入社会奠基。

“精准评估”成为近年来苏州特教发展的一个“关键词”。该市专门制定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教育评估工作方案》,每年由市特教指导中心牵头,做好高新区、姑苏区及直属学校新入学特殊学生筛查工作,经家长同意后再对其开展专项评估,为儿童入学安置方式提供建议。此项工作每年5月启动,与普通学校招生入学工作同步进行。2022年,该市建立特需儿童少年发展评估中心,可为全市范围内特殊儿童提供教育评估服务。

个别化教育,师资是关键。江苏省编办明确规定,普通幼儿园招收残疾幼儿达3人、普通中小学招收残疾学生达到5人,应配备专职特教教师。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昆山市为71个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配备了专任特教教师。苏州市相城区则组建了一支“1+N”型的专业化巡回指导教师队伍,其中,“1”指的是相城特校的巡回指导教师,每名特校教师挂钩服务区域内3~6所融合教育学校;“N”则是在专职巡回指导教师带领下的、以N名特殊教育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巡回指导合作团队。

2019年8月7日,省教育厅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专门发文,把苏台融合教育合作纳入江苏、台湾两地教育合作交流总体框架。来自台湾地区的39位专家学者、一线行家与江苏同仁携手同行,分赴全省13个设区市,为当地融合教育发展把脉。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双方启动融合教育个别化呼叫响应项目,通过台湾专家与江苏普特一线教师线上常态化互动,为特殊孩子提供更为科学、精准、及时的服务。

伴随着师资水平的提升,江苏特教科研成果亦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格局。在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江苏获得特殊教育领域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从特校到普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均有覆盖,为全省特教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尊重差异,

关爱“一个”幸福一家

家住南通市通州区的博文刚出生就不能动弹,手脚僵硬,电视是他了解外界的唯一渠道。2016年,通州特校专门成立队伍,为已到入学年龄的博文送教上门。“刚开始,家长和邻居认为我们就是‘摆摆样子’,我们花了6年的时间,彻底改变了家长的态度,也成就了孩子的别样人生。”通州特校教师葛明丽告诉记者,2019年,眼看孩子进步巨大,学校专门购置了2万多元的远程教育设备,提供给博文每天在家线上学习,大大提升了送教效率。如今的博文已经加入了当地理治小学的课堂,学习认真的他每个学期都会获得学校颁发的奖状。

“培养好一个特殊学生,受益的是他背后的整个家庭。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每一位特殊学生都能接受最适合的教育,锻炼自理、自立能力。”顾月华说,这种为“每一个”提供适合服务的理念,体现在全省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上,体现在每一所学校的理念创新上,也体现在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中。

江苏是全国迄今为止唯一将特殊教育对象拓展到九类(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肢体障碍、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及特定学习障碍、情绪行为障碍、发育迟缓)的省份。各地专家委员定期对适龄残障儿童少年进行评估,提出安置、入学、转学建议,教育部门根据其结论,综合考虑学校条件及家长意愿,作出统筹安排。学校为每一位适龄残障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服务清单,通过书面承诺免除家长后顾之忧。省教育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原则规定每学年集中送教不少于216课时,每周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课时;送教进家庭每月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课时。

南通市海门区树勋小学是一所普通三轨制农村小学,特殊儿童占比大、种类多。学校构建“个别化+融合”教育校本实践模型,一人一课表,一人一社团。“学校40多个社团,所有特殊儿童可以自主选择,在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校园剧展演等常规活动中,‘参与率’是班级的重要评分项。”该校校长仇晓东说,“特殊孩子哪怕演一棵树,站在舞台的一角,都值得点赞。”

很多特殊学生的父母,都会为孩子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而犯愁。常州市中吴实验学校毕业生张佳伟,却凭借着他的烘焙技艺开起了网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患有听力障碍的他在校时成绩并不突出,但在上职业技能课时,老师们发现了他的烘焙天赋,就为他单独开了“小灶”。他的母亲张茉琴也意识到这是改变孩子命运的一个机会,采购了一些烘焙设备,跟着儿子一块儿学习。职高三年级时,在学校的安排下,张佳伟到一家五星级酒店的西饼屋实习,毕业后留在那儿当了3年西点师。后来,学有所成的张佳伟干脆自己当起了老板,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这种关注“每一个”的理念也在这些年的探索与创新中拥有了新的内涵。常州市光华学校经历5年尝试,开发出包括绘本阅读、音乐律动、手工美术、运动康复、快乐生活在内的5门直播送教课程,每周进行常态化课程直播,目前平台直播学习量近35000次。扬州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建设聋、盲两类学生高中阶段的升学课程,让学生经历3年的高中学习后,参加全国高校残疾人“单招单考”,顺利升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镇江市特教中心则构建了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性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框架体系,同时组建了由42家社会企业组成的爱心融合教育联盟,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平台。

“回顾10年,展望‘十四五’,我们将按照国家相关部署,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在课程教材体系完善、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特殊学生科学评估、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创建等方面加大力度,促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葛道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