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报国 逐梦追“光”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12年前,留学归国的潘时龙加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带领团队在微波光子领域研制出多项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不久前,他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科研报国 逐梦追“光”

■本报记者 阿妮尔 通讯员 王伟

组建国内一流的微波光子学术团队,打破技术垄断,研制出我国首台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国际首台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应用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今年5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潘时龙获得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从28岁回国工作至今,潘时龙始终以科研报国为己任,12年如一日在实验室、办公室攻关忙碌,收获堪称辉煌的科研业绩。“我愿做光子神兵、雷达卫士,行科研育人之路,将青春交付祖国。”潘时龙说。

白手起家,

叩开微波光子学大门

“微波光子学”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被提出,但大多是基础研究,没有太多实际应用成果。2008年,潘时龙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到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做博士后,正式与这门学问结缘。“电子器件的带宽成为微波发展的瓶颈,而把微波与光结合,可以增大带宽,相关设备的体积、重量、功耗都可以随之降低。”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潘时龙意识到,微波光子技术可应用于雷达、无线通信、测量等多个领域,对国防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青年一代应将自身的努力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紧紧相连。”2010年,28岁的潘时龙提前完成博士后研究任务,放弃国外优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到祖国,进入南航大工作,并被破格擢升为教授。

彼时,南航大信息学科未设立任何与“光”相关的专业。潘时龙便带着三四名从本科生中筛选出的助手组建团队,在一间由会议室改造成的临时实验室中,开始了从无到有的探索。

“我至今都记得,那间会议室的房号是614。”潘时龙回忆说,他常常用房号的谐音激励团队成员,做科研要“牛得要死”,也要“新(New)得要死”,他更是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实验室忙碌,外出路上,也会抠出时间回复邮件、修改报告。

几年拼搏,潘时龙拿下了这一领域大大小小的各类奖项,科研团队日渐充实,实验室水准越来越高。2013年,南航大“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成为我国首个以“微波光子技术”命名的省部级科研基地。

锐意创新,

立足前沿服务国家所需

“微波光子学是个新兴交叉学科,我们在这个领域做科研,一定要立足前沿,解决国家关键领域的重要问题。”在潘时龙眼中,最“牛”的科研必得“中看中用”,瞄准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

科研工作刚起步,潘时龙就发现国内缺少合适的分析测量工具,而他在国外用过的光矢量分析仪不仅价格高昂,还对中国禁售。潘时龙下定决心:带领团队自主研制光矢量分析仪。

为此,团队苦苦钻研,逐一攻克技术难点,提出一种全新的光矢量分析技术,最终研制出我国首台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它打破了国外公司的长期技术垄断,分辨率比国际最高性能商用仪表提升了数千倍。”潘时龙说,现在,相关技术和产品已为中航光电、航天电器、中电集团、航天科工、华为等数十家企业和院所提供服务,为新型光器件、光系统和国家重要型号光设备的研制和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此后,潘时龙和团队又研制出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和传统雷达不同,这种雷达可以以视频的方式看到目标。”潘时龙介绍说,采用这种技术,未来的智能装置不仅能全天候工作,还可以看到更多的隐藏目标,为下一代多功能雷达的研发奠定技术基础。“这项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对小尺寸目标的实时高分辨成像,为雷达装上了‘智能眼’。”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对潘时龙团队的攻关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应用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的高性能微波光子测量仪器、能显著提升雷达在强杂波下的探测灵敏度的高性能光生微波源、将移动通信的定位精度从米级提升到厘米级的微波光子新技术……12年间,潘时龙和团队瞄准一个个关键问题展开科研攻关,从未止步。

诲人不倦,

把“我”变成“我们”

一个人在学科前沿孤身奋战并非并潘时龙的“终极梦想”,让祖国的科研事业后继有人,才是他的毕生追求。“我有责任引导、激励更多年轻人为国家做有价值的事情。”潘时龙说,科研之外,他十分注重与学生交流,向青年一代传递科研报国的理想信念。

“在科技强国的路上,个人的力量实在渺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需要青年团队的协同努力。作为教师,我更重要的任务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青年学子,把‘1’变成‘N’,把‘我’变成‘我们’。”潘时龙介绍说,这些年来,他指导的学生中有7人获得全球每年仅10人获奖的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专业学会的国际奖学金,团队成员有的获得过IEEE微波理论与技术学会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还有的在潘时龙的鼓励下成立公司推动微波光子领域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让技术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在南航大党委指导下,潘时龙还在课题组成立纵向党、团支部,“对青年科研工作者而言,专业要过硬,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同样要好好培养。”

跟随潘时龙的引导,越来越多的南航大青年学生将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和方向。近5年来,潘时龙指导学生5次在全国“挑战杯”等竞赛上捧金,还有多名学生被评为共青团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百名网络正能量青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他指导的百余名研究生中,有80%选择到国防科研单位和民族企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