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扬州大学:党建引领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不久前,在扬州市沙头镇,伴随着阵阵机器轰鸣,一排排小麦由田间收割、烘干、灌装、最终运输进场库,全程无一人在场。远在数百米外,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洪程正带领着党员,在控制室内认真观摩着“无人化种植”。
这正是扬州大学依托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长期以来,学校持续推进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农科传统优势,围绕国家农业战略需求,深入开展“党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党委统揽,打通“兴农壁垒”
今年年初,中央1号文件正式发布,作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等部署。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提交多项涉农提案,倡导发挥高校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一直以来,学校党委始终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早在2018年,学校就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扬州大学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近年来,校党委统筹成立了扬州大学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相继成立扬州大学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出台《扬州大学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十三五”以来,学校大力承担与农科相关的科研任务,其中国家级项目506项,出版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丛书等各类专著50多部,20多项成果被采纳及获奖。
党建铸魂,厚植“乡村沃土”
扬州大学农学院全面实施以“四全程四提升”为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创新全程化的专业思政教育体系,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德育元素,配合教师队伍的全面建设,形成教、学、研螺旋上升的质量互促提升体系,大力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该学院先后推出“田野课堂”“农场主体验课”等系列专业特色思政课堂。
党建铸魂为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竖起了主心骨。2019年起,该校以党员为骨干,组建了育种、栽培、农机、信息等多个领域的专家,联合开展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的攻关与示范种植。学校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打破专业和人才壁垒,建立起贯通育种、栽培、农机,乃至食品加工的全产业链学科群,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覆盖。
党员担纲,誓让“大地生金”
宿迁市南蔡乡的蔬菜基地中,一群身着白大褂的师生正在给土壤做“体检”。这是来自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的青年党员,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们“土医生”。2017年至今,每逢换季,他们都会来到这里为农田“把脉开方”。这是全国首个致力为“患病”土地问诊治病的公益团队,也是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本党支部之一。如今,党支部的足迹遍布全国350余个村庄,依托专业知识帮助6000余户农民,累计修复农田2万余亩。
长期以来,学校积极探索以基层党组织这个支点为“圆心”,为广大师生党员,搭建兴农强农平台。“十三五”期间,累计建立校地社会基地260余处,建有校企联盟950多个,省级校地研发平台32个,校外科技推广基地380多个。
5年来,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党员张志鹏,倾力为有志于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学生创客搭建创业平台。他注册成立扬州“梦想吧”创客空间有限公司,先后在扬州、泰州、常州等地创立26家创客咖啡孵化器,服务青年创客40余万人次。2021年张志鹏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行动需求,推动高质量党建和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是办好‘让人民满意’大学的必然要求。”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介绍说,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党建引领凝聚强大力量,主动寻求学校教育、科技、人才等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共振区,谱写出一份乡村振兴的扬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