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河海大学:以高质量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河海大学把加强政治建设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融合,把强化思想引领与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相融合,把建强组织体系与激发师生干事创业活力相融合,在铸魂育人中擦亮办学底色,在为民服务中回应国家关切,在强基赋能中建强人才队伍,推动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上新台阶。
强化立德树人,在培根铸魂上发力。学校党委积极推动百年河海精神和河海“红色基因”转化为育人元素,构建以红色文化和水文化为特色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激励广大师生“爱国爱水,务实重行”。
学校测绘系党支部先后开展了“党史中的测绘故事”“寻访测绘名师”“测绘红色课堂”等一系列活动,带领师生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精神,将思政理念无缝融入测绘专业课程。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公共管理学院移民研究中心党支部10名教师党员第一时间联合社保专业研究生党支部组建党员先锋队,以党日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心态与行为调查”等专题调查,积极为党和政府决策建言献策。
河海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有一批活跃在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专业教师,他们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走进课堂、走进社区、走进支部;他们与学生深入谈心谈话,主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他们带头引领示范,积极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和特长贡献社会、服务人民。
学校坚持将党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第一线,引导广大教师党员主动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每一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中,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提升立德树人实效,实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对青年学生的全覆盖,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的时代新人。
强化服务意识,在科技创新上发力。2020年以来,学校水科院党总支大胆改革科研组织范式,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院等科研单位实施“总师+专项负责人”的项目专班模式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在团队中建立党小组,以团队作战承接重点重大项目,小组党员带头攻坚克难,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组织交叉学科协同科技攻关,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充分显现党建引领科技创新成效。
学校打破学院、学科壁垒,把支部建在科创最前沿,探索党建业务融合创新机制,打造“项目组+党支部”的党建新模式。学校在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创新设置党组织,以党组织为支点带动整体科研工作,将不同单位的党员骨干教师“拧成一股绳”,使党的工作进入科技创新活跃带,充分发挥其在集聚高层次人才和打造新型科研高地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
针对黄河流域洪水威胁以及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的问题,学校水电院水工结构研究所党支部找准发力点,实施“水利先锋”计划,打造水工结构党员教师“亮身份、做先锋”示范带动工程,充分发挥“党建+科研”优势,组建党员先锋队开展水工程安全防护、水资源安全调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相关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三峡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等长江黄河流域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强化党管人才,在培养“大先生”上发力。学校构建了学校党委、组织人事及职能部门、院系党组织、教师党支部四级联动机制,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全过程各环节严把政治关。同时,结合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对教书育人的核心要求,大力推进实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不断完善选拔、培养、激励等制度,强化政策保障,推动立德树人成效不断彰显。河海大学教师党支部书记已从2017年的77人增加到99人,队伍结构更加优化,95%以上为高级职称,20余人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超过50%的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所在系所负责人。
学校党委立足解决党管人才“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将党建工作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不断加强对青年教师尤其是留学归国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在“领头雁”效应下,学校逐步形成高端人才的“强磁场”,一大批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的“大先生”、科技攻关的主力军。学校还深入实施“678”人才工程,通过遴选“青年教授”“大禹学者”等创新举措,大力引进海外归国教师,积极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释放红利,促进了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目前,学校已有34名“青年教授”通过聘期考核聘至教授岗位,62名“青年教授”入选各层各类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大禹学者”高玉峰教授领衔的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师团队成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