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享受流泻在笔尖的温情
■安徽省广德市实验小学东校区 胡清蕾
2021年8月,是一个让我泪流满面的月份——我被确诊患有重疾。与此同时,我邂逅了新教育。在那段最煎熬的日子里,是新教育重新点燃了我。培训时,我认真听课,内心暗暗憋着一股劲,逐渐升腾起一种迫切想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冲动。
“师生共写”,是我最期待的生命状态。新学期一开学,我便和孩子们商量,勾勒出共写随笔的新蓝图——我们通过日记、书信、批注等互相交流、激励,用“三省吾身”的方式书写生命中每一个幸福的瞬间。就这样,我们一边坚持阅读,一边开始写起来。
共写日记,记录生命中的温暖
没等开学,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写每日千字随笔了。遗憾的是,由于身体原因,我只坚持写了两篇。如今虽然没有每日写千字文,我依然坚持写日记。我和孩子们彼此交换日记,享受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这是一篇写给孩子们的日记:
“今天中午,由于邱老师和金老师外出有事,我便自告奋勇来值班。生病后,我就再也没有值班,也没有和你们一起吃过饭了。所以,今天我特别兴奋。
第2节课一下课,我就急着冲进教室叮嘱你们:‘第3节课下课后在操场上快速排好队,我带你们去食堂吃饭!’当时你们很安静,并没有表现出高兴的神情,我有点纳闷。这时,峻希同学突然站起来,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不行,胡老师!你不能晒太阳!’那一刻,我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开学的时候我跟你们说,我不能晒太阳,以后再也不能带你们出操了。你们竟把老师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时刻惦记着老师……确诊后的那10天,我无法入睡,整日以泪洗面,那泪水是多么苦啊!回到学校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哭过,因为我答应过你们要坚强地面对。但是今天,我的眼眶再次湿润了,因为你们是那么纯真,那么温暖,那么善解人意!
今天的队伍排得格外整齐,你们一路小跑着来到食堂阴凉处,说是怕紫外线晒着我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师!谢谢你们,我最可爱的孩子们!”
孩子们也分享了他们的日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我的感谢、担忧和鼓励。此时的班级成了一方磁场,我们共同享受着生命的完整与幸福。
除了有自己的私密日记本,孩子们还有几本班级循环日记本。我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本循环日记,孩子们轮流写日记,每月评选出一个优秀小组并表彰。我每天批阅循环日记,并作一些批注,在晨读的时间与孩子们一起分享。
班级循环日记是有“读者”的日记,能很好地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每天,我都能读到孩子们真诚用心的文字,其中有他们的观察所得,有震撼心灵的阅读感悟,还有关于生活的疑问和烦恼。从笔尖流泻出的温情,一次次温暖着彼此的心灵。
互通书信,架起心灵的桥梁
除了写日记,我和孩子们还经常用书信沟通。写信是很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开学前、学期末,或遇到重大事件时,我都会给孩子们写信。孩子们也都会给我回信或写信,和我分享喜悦、倾诉烦恼。2021年暑假,我给孩子们写了这样一封信:
“这几天,脑子里出现最多的是你们,想得最多的也是你们。还记得一年级时吗?我让你们在彩色的卡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你们那稚拙的文字至今还留在我的抽屉里,我像纪念品一样珍藏着……
可是最近,老师生病了,是那种有点顽固的毛病,每个月还要去医院复查。你们说,我还带你们吗?学校同事和身边的朋友都建议我不要带主课了。是啊,带语文课确实会忙很多,而且如果经常去复查,我又担心会影响你们的学习。可是,如果把这一切都放下,我的心里又空落落的。每次想到这里,我的鼻子都会发酸。这两天,我无比煎熬。经过各种思想斗争,我决定还是继续带你们,因为我真的舍不得你们,舍不得我们这个温暖的班集体,我做不到把你们完全放下!能继续和你们一起上课,我就满足了!”
之后,家长和孩子们给我回复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信,让我热泪盈眶。最打动我的是一个叫玖烨的女孩发来的文字,她坚持要送给我一只小白猫:“胡老师,您在家休息的时候一定非常寂寞,就让这只猫咪代替我陪伴您吧!这是一只安静而且讲卫生的猫,您一定要收下。我的外婆也是生了重病,每天坚持锻炼,变得自信乐观,恢复得很好。您一定不会有事的,我每天都会为您祈祷……”
如今,再回忆起这些文字,我依然很感动。这是一群多么单纯可爱的孩子,我怎么舍得离开他们呢?
创意写作,挖掘创作的潜质
我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写,他们除了完成读书记录外,还会创作小诗,尝试写散文、小说,甚至编写剧本并表演。看完名著和电影后,也会试着写书评和影评,并在读书交流会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看完《城南旧事》的原著和电影后,他们记录下了这样的心得:“电影和原著还是有差异的。电影删除了《兰姨娘》的部分,将重点放在《惠安馆》《我们看海去》《驴打滚儿》这3个篇章,并将它拍成了‘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小偷哥哥的故事’和‘宋妈的故事’……”
没想到孩子们的思考如此深入,听完他们的分享,我也为之震撼。真是一群爱思考、爱动脑的孩子!
就这样,坚持用文字记录生活已成为我和孩子们共同的习惯。我们喜欢共读共写,喜欢这种没有束缚的交流。写着写着,我们的表达水平也逐渐提升。孩子们写的文章获得省级奖项10余次,创作的小诗也在省级队刊《少年博览》上发表。
近一年来,我和我的孩子们共同享受着流泻在笔尖的温情,努力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