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面普及”迈向“高质量发展”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多年来,南京市玄武区秉承“爱的教育”理念,坚持特殊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全力打造融合教育区域样本——

从“全面普及”迈向“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赵建春 潘玉娇 见习记者 汪舒蕾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小学部特需学生小杨(化名),在学校组织的“童心梦想 艺彩飞扬”活动中向同学们展示了他的“飞行梦想”。随着无人机的升空,小杨用俯拍的角度记录校区的崭新面貌。校长冯静告诉记者,该校共有包括小杨在内的10名特需学生,学校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和独特天赋,为他们提供了量身定制的“展能课程”,“就像小杨,他现在可是无人机领域的‘高手’哦!”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南京市玄武区,数百名像小杨一样的特需孩子,因当地融合教育的不断发展而绽放生命的精彩。“我区秉承‘爱的教育’理念,坚持特殊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玄武区教育局局长陈发山说。经过多年努力,玄武特殊教育已完成了从“全面普及”向“内涵提升”转型升级,正迈向高品质发展的新阶段。

一个方向:

完善“特教链”确保优先发展

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阳光幼儿园的课堂上,坐在最后一排的小林(化名)正在专心听讲。他的目光紧紧追随着老师,不时举手回答问题。旁人很难看出,小林曾是一名重度自闭症患儿。

园长马骏告诉记者,刚入园的小林是一个令老师们头疼的孩子,他难以控制情绪,经常在课堂上大叫。在随班就读一年的时间里,教师吕晶针对小林定下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会遵守社会规则”的教学目标。如今,小林不仅交到了好朋友,性格也变得开朗了。

培养一名学生,解放一个家庭,造福一方社会。截至今年3月,玄武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特需学生 358人,在“随班就读”“普校优先”原则下,其中245人选择随班就读,113人就读特殊教育学校。此外,该区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的路径与方法,全区已基本构建了对特需学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全程关照的“链式管理体系”。“在玄武,所有特需学生都获得了‘一生一案’的教育支持,真正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玄武区教育局副局长林虹说。

特殊教育的大力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玄武区先后出台特殊教育服务清单、评估安置等6项管理制度。区内落实特需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8倍拨付到位。针对特殊教育领域基础建设滞后、康复设备不足等问题,过去3年玄武区陆续投入特教经费近1200万元,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及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467.61万元。全区7个街道共建设31个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实现了每个街道学前、小学、初中阶段以及职教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

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特需儿童平等参与学校学习生活的需求。在南京市同仁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在特教巡回指导员徐婧的帮助下,多位随班就读的孩子跟随体感游戏进行跑步等肢体运动。“面对传统体育课,很多特需孩子无所适从,但在这里,我们可以进行个别化指导,帮助他们慢慢适应普通学生的体育课堂。”

两大抓手:

“智库+培训”提升师资“含金量”

“自从有了信息化平台,特需学生升学后档案交接、信息更新一目了然。”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苗茜说。2018年以前,学校墙上挂着一张地图,记录随班就读学生在全区各个学校的分布情况。随着“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管理平台”的投入使用,特需学生的各项资料信息均转入数据库,“云地图”取代了纸质图。借助管理平台,该校每学期开展特需学生学业能力、功能发展、社会适应、优势潜能四大领域评估,通过平台录入数据后,即可在线生成评估结果效果图,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清晰可见。

特殊教育办得好不好,师资是关键。玄武区在全省率先与省特师培训中心合作,开展融合教育特教专职“种子”教师上岗培训。该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朱丽玲告诉记者,该校每年都会分层、分类为区内融合教育管理者、随班就读资源教师和巡回指导教师开展“定制化”专业培训。其中,区内分管融合教育校长每学期专题培训达8课时,资源教师30课时,巡回指导教师则达50课时。3年来,全区共开展集中专业培训30余场,到各校巡回讲座50余次,8000多人次接受“融合素养提升培训”。

邹雪梅是南京市中央路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负责人,也是玄武区第一批参加融合教育特教专职教师上岗培训的教师。培训中,邹雪梅不断总结团队融合教育的行与思,“通过目标设置、课程教学、环境支持等易操作、可评估、有保障的融合教育教学培训实践,我校的融合教育工作不断进步,已能够让随班就读儿童得到更专业的关怀、更适性的成长。”邹雪梅说。

为提升相关教师的生活幸福感和职业认同感,玄武区政府还对区内符合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随班就读资源教师给予每人每年2000—8000元不等的奖励,一支稳定而充满活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目前,玄武区共有95名教师取得特教专职教师上岗资格证,人数及占比均名列省市前茅,实现区域资源教师及特校教师“持双证上岗”的目标。2020年,该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杨晨参加省特殊教育基本功竞赛获一等奖第一名;2021年,在省首届“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典型案例”“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立德树人成功育人案例”评选中,玄武区共有13篇案例获得一至三等奖。

多点开花:

龙头学校竞创融合教育特色

个别化诊疗室、奥尔夫音乐治疗室、原创绘本故事工作坊、沙盘室“萌乐团”“萌画社”“萌书房”……在南京市中央路小学,自闭症儿童天天(化名)学会了非洲鼓,在变化的鼓点中表达内心情绪;听障儿童婷婷(化名)成为校管弦乐队乐手,追寻着自己的音乐梦想;患有多动症的涵涵(化名)成了小作家,创作出原创心灵故事……该校校长陆文琦告诉记者,在玄武区教育局的推动下,2015 年,该校成为全区首批“随班就读”实验学校之一,开始探索特需儿童随班就读模式。该校建立的“小种子成长记忆库”和“小秧苗驿站”资源中心里,各种设备一应俱全,“每个特需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张课表,满足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每天下午1点至2点,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的资源教室都很热闹。利用午休自习时间,该校融合教师为特需儿童提供“一对一”辅导或综合团辅,包含生活适应、学习补偿、运动协调等内容。该校校长戴守能介绍说,学校为随班就读的 14名特需学生制订了动态化的针对性训练课程,具体课程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随时调整。同时,还制订了弹性测评方案,以“增值评价”为导向,关注学生的日常进步,更加公平、客观、全面地展现学生“自己和自己比”的纵向成长路径。

历经多年探索,玄武区各校融合教育逐渐呈现出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如长江路小学的“全面融合育人”、洪武北路小学的教育评价、科利华小学的“家校共育”等。同时,借助社会力量,整合优质资源,引导专业人员进入融合教育实践场域,成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发展的助力者。

“我们已建立了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研究中心,并委派区内骨干特教教师定期前往医院跟岗学习。”朱丽玲介绍说,“不久前,我们还与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妇幼保健医院等建立合作联盟,成立学习障碍儿童研究基地,探索特殊学生随班就读教育模式更加切实可行的落地方式。”

“下一阶段,玄武特殊教育将在加强师资配备和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基础上,整合区域内医康教资源,做好特需学生的个别化课程,全面提高区域内特需学生的服务质量和受教育水平。”陈发山表示,站在“十四五”新起点,玄武区将继续推进“普校融合为主、特校孵化骨干、医教携手共育、科研创生智慧”的特教服务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