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与大社会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小学校与大社会

——关于构建学校与社会双边关系的一些思考

■许嫣娜

学校不是世外桃源,它处于社会之中,与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学校生活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发生关系,而由此形成的这种开放性的学校教育生活带给师生的影响是持续的,是绵延的,使师生在深刻的教育作用下的生命成长,从一个缩小了的小社会——学校,主动地奔向一个真实的大社会——世界。

多年的管理实践和教育实践使我走出习惯已久的单向思维、二元对立思维和割裂思维,转而以关系思维和互动思维来思考问题。以这样的思维方式来看,学校与社会处在一个综合性融通互动的关系链中,如果能积极有效地实现双向互动,从成事的角度看,促进了教育世界的社会性重建以及社会世界的教育性提升;从成人的角度看,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完成了与外部世界的主动对话,形成了更完整的生命自觉体。在成事成人中,小学校与大社会之间实现了创造性互动生成。

集聚社会性资源,拓展教育时空

社会性资源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学校必须首先作出互动前的价值判断。管理者需要基于学校教育发展的立场,基于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思考某一社会性资源是否能对师生产生积极的育人价值,是否能对学校教育发展产生推动力。倘若是,那它就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性资源,否则就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性资源。立足学校的日常工作,笔者认为事件型资源、人力型资源和综合型资源这三类社会性资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教育意义。

集聚事件型资源,培育师生的社会意识。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同时代孕育出许多属于各自时代的主题和精神。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我们不能在时代变迁中沦为“失语者”。作为学校教育者,我们应基于“生命自觉”,立足学生成长需要,主动参与和介入到时代之中,挖掘、利用时代的社会性资源,转化成为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资源。例如在学校防疫工作中,每一次复学都是一次教育的契机,如何抓住“复学第一课”,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尊重医生、志愿者,增进对祖国和民族的情感,都值得我们从教育的角度进行整体和有序列的主题策划。

我们要让师生在大时代主题的学校活动中感知时代主旋律,保持和提升对时代的敏感度和对社会发展的敏感度,始终在教育化的过程中积极地社会化,又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自觉教育化,实现社会化与教育化的双向互动,在创造出新的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生命发展形态。

集聚人力型资源,树立师生的正确价值观。学生在教育生活中与教师和同伴这两类人的相遇最为频繁。而真实社会中的岗位和角色是极其多元的。要想丰富学生对社会的感知,得让学生遇到更多承担社会不同岗位和角色的人。因此人力型资源的示范意义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可以请退休教师、厨师、高校教师、民间艺人、优秀毕业生、有专业资质的志愿者等参加课后服务的社团活动;可以请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到学校给师生开讲座;可以请师生撰写社会人物采访日记……丰富的人力型资源,能拓展师生的社会视野,明晰自我的发展方向,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更早地认识社会、介入社会,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互动生成。

集聚综合型资源,提升师生的整体素养。很多社会性资源,往往不是以点的形态出现的,而是以综合整体的面貌出现的。即使面对同一个教师或学生,它会在生成多种主题意义点的过程中,产生综合性的教育影响。它蕴藏着丰富内涵,因为其意义点多,所以对师生施加教育影响时呈现出综合辐射状,能提升师生的整体素养。例如常州市华润小学利用综合型社会性资源开展的特色活动“小龙娃过大节”,将丰富的节日习俗转化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并序列化地设计到学生6年的小学生活中。中国的传统节日因为有了教育的介入与转化,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他们说:“学校每一年的元宵节都值得期待,中国的传统节日太有意思了!”孩子们包元宵长手艺,做花灯想创意,猜灯谜增智慧,在一年一个花样的游戏中得到了乐趣,提高了素养。

辐射教育性资源,推动社会转型

学校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接受社会性资源的无私馈赠的同时,也责无旁贷地要为推动社会转型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辐射人力型资源,明晰社会的教育认知。学校的教师是社会人群中的高素质人群,他们透过研究学生熟悉人发展的心理过程,透过教育理念积淀对人生命的尊重意识,透过教育过程明晰人的交往方式,是宝贵的人力型资源。伴随着“双减”时代的来临,大家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我们需要发动教师以教育的方式来改造和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再辐射到更广大的人群,逐渐更新和重建社会人群的教育观,改变社会的教育生态。学校应突破传统,动员教师在班级里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校共建活动,如“家书家风系列报道”“最美家庭图书角评选”“我和爸爸一起运动”等活动,无痕地引导家长形成对教育相对统一的认识,为学生的发展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辐射活动型资源,提升社会的文明素养。“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是阳光,是一切生命中最能打动人的心灵的。面对儿童,无论你是谁,都愿意把自己最阳光的一面呈现出来,以换得儿童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佩。因此,儿童在社会机体中具有与生俱来的“监督意义”,尽管这种监督意义并没有被他们自己所察觉。我们可以让儿童参与社会活动,成为社会发展的监督者和评价者。例如天宁区开展的“天宁小绿人,一起苗苗苗”活动,让孩子们用爱心洋溢的方式劝导身边的老年人积极行动起来,参与疫苗接种,筑起健康屏障,得到了江苏省广播电视台的关注和报道,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这样的学校教育,就为社会发展增添了内在动力。

辐射课程型资源,凝聚社会的关注焦点。课程型资源是基于学校国家课程的社会性拓展而形成的,虽然不一定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往往能把成人视角容易习惯性忽略的问题,通过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发现甚至儿童的创造,凝聚为社会的焦点,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价值。

记得华润小学马蕙老师班上的“爱心献给莫高窟”活动,起初只是一个简单的语文学科和班级建设的整合活动,让学生成立研究小组,了解莫高窟的来历和构成,以便更好地形成对课文《莫高窟》学习的补充。谁知在研究过程中,有一个小组提出莫高窟损坏得很厉害,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修复。于是,在班委的组织、老师的支持下,他们发起了给莫高窟捐款的活动。学生们的信被敦煌文物研究所挂上了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相继转载,这一活动迅速“点燃”了社会对保护文化遗产的关注。

总之,当小学校和大社会无时无刻都处于创造性的互动生成之时,我们定将看见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明媚春天。

(作者系常州市天宁区教育局副局长,常州市华润小学党支部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