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16年来,扬州市以师德师能“双百千万”工程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为打造“优教之城”筑牢强师之基
■本报见习记者 王小亮
扬州市直学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学科高研班开展活动
扬州市首届特级教师论坛-特级教师课堂风采展示
连续多年发布“教育一号文件”,从顶层设计方向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出台师德师风建设“八不准”规定,健全制度力促师德建设上水平;加大投入,每年市直属学校发放各类骨干教师津贴300余万元;连续16年开展师德师能“双百千万”工程,大力推动全市42000多名教师共同成长……政策支撑、待遇提升、平台引领,扬州市打出教师队伍建设“组合拳”。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扬州市教育局局长殷元松说,扬州自古崇文重教,传承着千年书香文脉,打造“优教之城”已成为扬州教育的新定位。而在其中,培养和造就一支以教育家型教师和卓越教师为引领、以骨干教师为支撑、以全员素质能力提升为保障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建设“优教之城”的根本保障。
提升师能——培育成长的“良田沃土”
今年3月,扬州市教育局印发《2022年度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活动方案》,以“四有”好教师为主题,组织开展百所学校“四有”好教师队伍建设特色展示、千名骨干教师课堂风采展示和万名青年教师启航争优行动。至此,每年以不同主题推进的教师提升工程扬州已坚持开展16年。
“参加了16年,成长了16年。”从一名乡村教师成长为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谈及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校长黄彪感触颇深。第一次参加时,黄彪是万名青年教师中的一员。各级各类的活动、形式多样的平台,打开了教学视界,他逐渐形成了“让数学课堂走向自然”的教学主张。
从参加万名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到千名骨干教师科研引领下的“我的教学研究”课堂展示,再到如今的百名校长“我的教育主张”微讲座,黄彪实现了从“万”到“百”的蜕变。“师能‘百千万’工程是教师成长路上的平台,也是教师每年的向往与期待。”黄彪说。
成长的故事一直在继续。沿着扬州一路向北,教师集群式成长在宝应县实验幼儿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师能‘百千万’工程引发了教师们的研究热情。”园长邰文宇介绍说,该园每学期开学都征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整理成小课题由教师认领,然后再通过研究解决。“微课题”研究受到教师们的欢迎。他们成立户外活动、信息技术、课程故事、幼小衔接等项目小组,由相关学科带头人主持,每学期制订工作室活动计划,按月实施。园内所有教师都“卷”入其中,展现自我,成长自我。
“从2006年开始,我们的师能‘百千万’工程每年以不同主题推进,贯穿全年。校级活动人人参与,县级评比争先进位,市级展示树立标杆。”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匡成兰说,年底大型综合展示与表彰活动,既是教师形象的宣传,又是高层次的教学风采的展示。该工程覆盖面广、坚持时间久、形式内容丰富,有力促进了扬州教育质量的提升。
名城滋养名师,名师支撑名城。16年的师能“百千万”工程搅动了教师发展的“一池春水”。不止于此,扬州在教师发展方面还有更深层次的谋划。“我们把名师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实行高端人才重点培养政策,注重名家引领,推动群体共兴。如今,全市已形成省特级教师、市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中青年教学骨干、市教学能手五级培养梯队。”扬州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陈士文介绍说,除了名师团队建设,扬州还积极打造新秀团队、培师团队、科研团队等,让教育智慧在团队碰撞中迸发,引领教师成长。
以培师团队为例。该市先后建立36个“中小学名师工作室”、46个市教育名师工作室,并组建市教育名师工作室导师团。工作室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各学段和学科。800余名名师依托名师工作室“师带徒”,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锤炼师德——构筑教育道德高地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学校领导、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在仪征市已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家访是师德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积极推动教师走进家庭,服务学生、服务家长,以此弘扬师德师风。”仪征市教育局局长袁平安说。
如何真正让教师给家长带去贴心的理解、有益的启发和心灵的触动?仪征市给每位教师发放《家访手记》,并逐项提出具体要求:家访前,摸清家庭情况,设计“因家施访”方案;家访中,态度谦和,尊重家长,尊重学生,平等交流;家访后,填写《家访手记》,学校盖章验收,梳理情况,反馈交流。
仪征的创新既是推进师德建设的区域表达,也是扬州市师德师风的建设缩影。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德是立师之本,兴师之源。与师能“百千万”工程相辅相成,师德“百千万”工程扬州同样坚持了16年,每年以“百名校长(教育干部)、千名骨干、万名青年教师”为主体,对象变换,内容更迭,形式各异。2021年主题为百校师德建设工作经验大展示、千则“扬州最美教师”先进事迹大宣讲、万名教师“协同育人”家庭大走访,今年主题为百场师德典型事迹宣讲、千则年度“最美教师(群体)”故事分享、万名学生推选“最美教师(群体)”。
扬州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处长居殿峰说,虽然主题和形式不一样,但目的是让教师以最好的道德成长和最幸福的教育情怀,构筑教育道德高地。宝应县举办“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将校长“开学师德第一讲”讲稿列为开学工作必查内容。校长们纷纷围绕师德主题,结合校本培训用心撰写讲稿,并亲自上好“第一讲”。邗江区以“争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全区师德师风建设,把教师群体建设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楷模,让爱心和责任成为邗江教师的时代特征,让敬业和精业成为邗江教师的不懈追求,让创新和实干成为邗江教师的工作作风。
实施师德“百千万”工程是锤炼师德的规定动作,出台相关规定则对教师作出刚性约束。扬州相继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八不准”规定处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对师德失范行为保持零容忍。
与此同时,该市每年举行教师节庆祝活动,组织“感动扬州教育十大新闻人物”推选、师德典型评选等,选树标杆力量。全市涌现出身患重病依旧坚守村小的全国模范教师顾晨葵、20年出资16万元捐助近百名困难学生的“中国好人”万绘、扎根乡村教育的“夫妻档”“江苏最美小学教师”柏玉华、曹金兰等先进典型。杜稼锋、赵涛等多名援疆教师被表彰为全国和省“脱贫攻坚和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先进个人”。2021年全市约1.7万名教师从“三尺讲台”到“抗疫一线”,市直学校约1700名教职工共挂包封闭小区6个,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和时代风采。
城乡交流——打通均衡发展“障碍墙”
“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到了新学校。一方面希望将自己的教学以及管理经验带过去,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拓宽视野,增加人生经历。”谈及当初去乡村学校交流,扬州市汶河小学教师严敏深有感触。
“我们不仅派出教师学习锻炼,还交流进来五六个教师。他们基本都是一些大校、名校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扬州市广陵区滨江中心小学校长周正文说。
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教师的双向奔赴,推进了广陵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我们按 12%-15%的比例推进干部教师交流,特别让大家眼中的好教师和名教师走出去,努力让全区的学生无论身处哪一所学校,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广陵区教育体育局局长高尔兵说。
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近年来,扬州市开展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城乡教师牵手行动、特级教师送教活动和城乡学校网上结对等一系列活动。
根据“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城乡互动、强弱相济、稳步推进”原则,扬州市制订教师校际交流实施办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全覆盖。截至去年,全市交流校长109名,交流教师2441名。仪征市探索“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的新模式,建立“市管校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管理体制,按不低于 15%的比例,对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 6年的教师开展交流活动;邗江区以“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和“农村教师进城跟岗学习”为主要形式,推动城乡教师共同发展;宝应县选派骨干教师到乡村基层一线学校交流,290名城区义务教育阶段骨干教师分别与290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结对,定期带教、送教、支教。
作为市政府“民生幸福工程”之一,扬州市连续开展 “百名特级教师牵手乡村教育”活动,每年组织120多名省、市特级等名师到农村送培送教,受培教师近万人次。在全国首创“名师坐堂”助学模式,设立15个社区中小学生学习辅导站,组织名师定期到辅导站“坐堂助学”。2017年起,全市组织特级教师结对帮扶100个乡村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推进城乡共同发展。建立11个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教育行政部门从方案制订、研训方式、资源建设、管理考核等方面加强专业指导和服务。
同时,开展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组团办学”,在教育管理、课堂教学、教学科研、学生交流等多方互动。2009年,扬州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全市结对学校达416所,网上结对率达98%以上。除了“线上”互动,还有“线下”交流。全市近3万名教师参与,46万名学生受益。此外,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和数百位优秀教师共同研制精品课程,每年录制200多课时“同步课程”,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名师。
在此基础上,扬州市教育局先后建立骨干教师考核机制、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机制、督查机制等,确保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常态化开展。探索增加特别绩效,将国家、省保障教师待遇的政策落到实处。增加名师津贴,市、县两级政府分别给予国家级教学名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每人每年4万元,省特级教师3万元,省教学名师、市特级教师、市特级班主任1.6万元,市学科带头人8000元奖励津贴。
“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教师得到应有认可。”殷元松说,扬州特别重视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每年开展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评选,优化分配机制,注重形成重师德、重师能、重实绩的鲜明导向,评先评优、职称晋升、外出进修都向师德表现突出和教学实绩突出的教师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