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师路上再出发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赓续师范传统,弘扬行知精神。南京晓庄学院扎根中国大地,坚定书写永不完稿的育人诗集——

强师路上再出发

■本报记者 李大林 通讯员 刘凯

“1981年从晓庄出发,我已在长江北岸的行知文化实验田里守望了41年。这些年,晓庄文化始终滋养着我的生命和学校。我这一辈子,只为做好乡村教育这一件事。”在前不久召开的南京晓庄学院发展咨询委员会会议上,该校1981届毕业生、南京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动情地说。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晓庄学院这所拥有95年办学历史的应用型师范院校,如何赓续“晓庄试验乡村师范”传统,为教育强国建设培育更多优良师资?如何创新弘扬行知精神,发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又如何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要求,积极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我校先后培养了约17万名中小学教师,其中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奔赴乡村和边疆,成为行知教育忠实的践行者。”南京晓庄学院校长张策华说:“我们将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的国家需求,创新弘扬行知精神,以教师教育模式变革积极服务于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变革,在新时代强师路上阔步前行。”

心怀家国,

构建教师教育新体系

周蕾是南京晓庄学院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2006届毕业生。大三那年,部队到校征召女兵,周蕾报名成为青藏高原部队文艺宣传队一名女兵。服役的两年,周蕾跟随文艺队走遍了青海大地。他人眼里的苍凉贫瘠,在她眼中却山河壮美。服役结束后,她深深爱上了那里。2006年大学毕业,周蕾义无反顾地奔赴青海。

2012年,时任南京晓庄学院校团委书记何文秋赴青海送教,遇到已任陆军某部队机关幼儿园副园长的周蕾。师生相见,周蕾激动地向老师说起自己的经历和进步:“我取得的成绩,都归功于晓庄学院,母校给我们刻下了爱和敬业的烙印。”

“周蕾”的故事一直在继续。95年来,从陶行知1927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起步,到现在面向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生约1.8万人,南京晓庄学院始终以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传承陶行知先生培养百万乡村教师宏愿为己任,以学陶师陶研陶为引领,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互动为两翼,以校地协同为纽带,着力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心怀家国的优秀教师。其中既有像杨瑞清、王景光一样扎根乡村振兴乡村的典型,还有像周蕾、胡小五一样远赴边疆无私奉献的代表。

近年来,南京晓庄学院深挖行知思想内涵,探索出思政课程改革、童向课程构建、行知文化濡染、广域实践历练的师范生培养新路径,破解了教育情怀内涵不清、路径不明、效果不显等难题。比如“德育与班级管理”课程,通过“读一部经典,讲一次报告,访一次名师,做一组观察,上一次班会”,助力学生实现懂规律、会带班、爱儿童、厚情怀4项目标。“我们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基础,建构并实施‘学、教、研、行’一体化挑战性教学模式。其中的‘厚情怀’,就是厚植立德树人的家国情怀,以专业能力担当社会责任。”该校教师教育学院负责人说。

为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南京晓庄学院构建“全程化、系列化、主题化”的多方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社团实践—教育实践—社会实践—研学实践”的广域路径,拓展学生的实践领域。该校从2009年起成立“晓童年”支教实践团,为边疆地区和乡村儿童义务送教。截至目前,该团队共招募“小先生”1728名,惠及边疆和乡村儿童近3.8万人。

在推进省市共建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示范区的过程中,晓庄学院与南京69所中小学开展深度合作,成立13家合作名师工作室,设立教师教育课题省市共建改革专项,聘请基教名师参与师范生培养,将师范专业建设、师范生培养与教师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教师教育的新路径。

彰显担当,

贯通职前职后培育体系

“以前以为当班主任很简单,小孩子的事分分钟能解决。”第一次与48名小学生面对面“过招”,南京晓庄学院大四学生周宇循发现,教学的确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这个说话利索、藏不住情绪的“直性子”老师,现在常在课后拉着“小调皮”的手,一对一耐心开导。

周宇循的转变,得益于南京晓庄学院开展的“顶岗培训·置换研修”。自2006年起,该校创新师范生实习方式,安排师范生到村小顶岗实习,置换出乡村教师重返高校脱岗培训。

“师范生经过3年专业学习后,第一次深入真实而复杂的教育情境,体验教学活动,感受教学压力,这是我校‘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理念的充分体现,缩短了他们的入职适应期。”南京晓庄学院教师发展学院负责人说,“相比城里的教师,农村教师的进修、读书和科研条件有较大差距。与农村教师相处,让我们的学生更加了解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和现实需求,也让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

16年来,该项目从部分试点到全面推广,从学校自主开展到教育主管部门关注支持,从最初39名师范生参与到如今3050名师范生受益,1384名乡村教师参与置换研修培训,合作学校560所,其中大部分是涉农区域的乡村小学,为乡村教师的职后教育和在校师范生拓展实践开辟了一条新路。

“办好乡村教育,不能局限于向乡村学校‘输血’,更要‘造血’。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才是治本之策。”南京晓庄学院副校长王本余说,“置换研修”目的之一,就是为农村教育“造血”。

为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有效提升在职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等,2020年12月,晓庄学院与南京市教育局共建名师名家联合工作室,以联合开展学科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开展研课等为手段,共同进行基教课题攻关、教育教学成果培育等,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受到一线教师普遍欢迎。

为服务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培训优质学前教育人才,该校依托省市共建“江苏乡村幼儿教师培训基地”,面向全省幼儿教师特别是乡村幼儿教师开展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专题培训。开设园长班、骨干教师班,积极实施“江苏省乡村幼儿教师培训千人计划”等项目。2019-2021年,3年累计培训学员2700多人,为促进乡村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还承接国培项目,面向广西、青海、新疆等地的教师开展培训,仅2021年就有8个项目,每年承接的社会培训超过10万人次。”教师发展学院负责人说。今后,该校将进一步优化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南京网格学院、陶老师工作站、“江苏师德教育基地”等新老品牌作用,推进省市共建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教育项目和教育品牌。

爱是灵魂,

践行行知思想弘扬优良师风

“晓庄是从爱里诞生的。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诲,一直指引着我们续写永不完稿的教育诗集。”张策华说。95年的办学实践,锤炼了一代又一代的晓庄人。成千上万的学子从这里走出去,走向农村,投身西部建设,光大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

在晓庄学院,大爱精神与社会实践从来都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感动南京”年度人物、首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胡小五,2003年放弃南京优厚的工作待遇,远赴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支教,服务期满后再次选择扎根云南边陲。“江苏省先锋青年道德模范”王景光上学期间打工资助西部8名贫困孩子,毕业后谢绝高薪走进山区成为村官,又增添了3名资助对象。“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黄岳自入校以来,每逢双休日都前往敬老院看望老人,将兼职所得收入投入公益服务,一做就是4年……多年来,该校数千名青年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累计讲解时长逾10万小时,受益者达350万人次。

在行知大爱精神鼓舞下,晓庄学院已有数万名毕业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西部和乡村。1993-1998年,该校培养的1000余名新疆籍师范生全部回到家乡,肩负起“行知路上后来人”的时代担当。

“一直以来,我校都把研究、宣传、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放在突出位置,组建陶行知研究院和大学生陶行知研究会,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和践行生活教育理论,不断发扬光大行知精神。”该校陶行知研究院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开发师德师风教育资源,宣传、研究、践行陶行知师德思想,弘扬高尚师德,创新师德教育,2019年11月,在省市两级政府支持下,南京晓庄学院在晓庄校区行知园启动建设师德教育馆。该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陶行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素材,激励教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展示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师德理论的当代价值。

2021年10月师德教育馆投用以来,该校壮大研究队伍,优化研究平台,编排演出行知话剧,弘扬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拳拳之心、“甘当骆驼”践行平民教育的伟大精神、“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尚师德以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

与此同时,该校还承担全国、省、市骨干教师、校(园)长培训项目等,宣讲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实践,特别是陶行知师德教育思想。依托文物展览、智库研究、系列培训、文化服务等,将行知园和师德教育馆打造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宣传基地、全国知名的师德教育基地、“四有”好老师师德理论涵育基地、行知教育思想传承和创新基地以及教师发展培训服务基地。近3年来,行知园累计接待培训团队约500个,培训近3万人次,先后获批江苏省及南京市师德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教育发展,师资为先。一直以来,我校十分注重挖掘并实践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把行知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彰显教师教育特色,为全省乃至全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热爱教育、服务社会的优秀教师。”南京晓庄学院党委书记陈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