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一起出发
■张菊荣
自从吴江区教育局希望我主持这个工作室以来,我一直牵挂着这件事。受命了,总要不辱使命。来此的诸位可能在想:这个张菊荣,这个工作室,能给自己什么呢?当你想着“给”的时候,可能一开始就要失望了。因为,在我设想的众多方案中,几乎就没有这个“给”字。
记得2009年我到汾湖实小的时候,有人说,你可以实现你的很多想法了,可是我说,我真没有一揽子想法,我相信的是,我们可以一起创造;2017 年我到吴江实小的时候,我也说,我没有什么,但是我相信,在这个时刻、在这个地方、我们这样的一些人,相遇了,一起面对,就会创造出些什么来。此时此地此情此境,是这么一群人,与那样一群人,是不一样的——所谓文化,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里需要的不是等着人来“给”,而是你来“给出”。我们可能是在践行一位未来学家所说的观点: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一起创造的地方。
我们会到哪里去呢?3年,一晃就会过去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3年,弹指一挥间。但是,3年,也是一个不短的时间。我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来开始我们3年的旅程。本来,想见面与大家商量的,但是,我不想等。这个世界就这样,总以为很多好事等等就会来的,可是最后可能什么也等不到。
一起走吧,马上出发!
我暂时地给我们工作室的行动方式作了一个描述:
是沉浸的,而不是分离的。这有点难,幸亏有网络,幸亏有群,我们每天都应该在这里做精神的会面,如果没有这样的会面,我们就处于分离的状态,处于分离的状态,是很难有相互的熏陶的。
是共生的,而不是单向的。所以这里没有“导师”,是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相互的成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希望每一个人不断产生与发表新鲜的思考,而每一个人的思考又引发伙伴的思考,我们要创造这种共生的景观,让思想欲罢不能。
是互动的,不是独白的。不是来到一个地方,把自己要说的话像交作业一样完成了就算了,而是要关注他人,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动,这样,我们才会不寂寞,要不然,哪怕是在一群人中,我们依然是封闭的。
是现场的,而不是纸上谈兵的。我们离不开现场,在现场,或者基于现场。我们当然乐于理论上的精进,但是我们要琢磨的是:如何在复杂的现场不断地处理理论问题——在我看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密钥。事实上,在学校的现场充满了理论问题,理论与实践原本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理论与实践原本就是不可须臾分离的。
是表达的,而不是默默无语的。一个人的省思可以是沉默的,但是一个团队的思考不能是默默无语的,谁都不来贡献智慧,我们就无法构建智力激荡的文化。我们反对轻浮的夸夸其谈,反对从书本到书本,反对离开了“做”的说,也反对只顾自己表达痛快而不顾听者感受的无节制言说,但我们的确该提升我们的话语能力——话语的背后,是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对于一个专业化的校长来说,该有多么重要,那是他处理学校事务、看待整个世界的强大体系!也许,作为工作室主持人来说,最大的梦想,是3年之后,大伙儿思维方式的改进,不是固守自己的原有,也不是抛弃自己的本来,而是在蓦然回首中发现自己已然走远。而思维方式的前台,就是话语方式。
是持续的,而不是断断续续的。思维方式的改进,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守株待兔可以获得。没有一种力量比“持续”更为强大。在汾湖实小,我们把校训确定为“恒”,“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在吴江实小,我们总结一所学校的成长公式:对头的方向×对路的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团队。“努力”,或者说“努力一下”,这是谁都能做的,但是,我们能“持之以恒”去努力吗?
我想,从今天起,我们做一件事:每日一语。每日一语。这一语,就是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对自己的省思。总是因为什么,有一点触动,然后就有了这一句话。然后,你可以用几行字来说明它,它的意义所在,它的来龙去脉——当然,你也可以不作解释,就这句话;也可以长篇发挥。但不管怎么样,“每日一语”,你一定得完成。
每日一语,就让我们沉浸,让我们共生,让我们互动,让我们思考现场,让我们学会表达,让我们告诉自己,也告诉人们,什么叫“坚持”。每日一语,不论你天气好坏,不论心情阴晴!你不要说,今天实在太忙了,写不出来了——事实上,越是忙的时候,越是要思考,否则就会“整日忙忙,碌碌无为”。每日一语,我们的精神会面,是我们存在的标志。
日有所得,日有所语。我们就从这里开始,我们就从今天开始。
(作者系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本文摘自苏州市吴江区“张菊荣名校长工作室”成立后作者写给工作室成员的一封信,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