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与积极同行 一起向未来
——关于促进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的思考
■江苏理工学院 崔景贵
围绕“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这一主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3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衔接?二是怎么理解大中学校、学段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三是如何推进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衔接?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学与大学教育存在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各自为阵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学段的教育目标与理念上存在脱节,二是还没有建立衔接、融合与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三是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基于育人视域、富有专业深度的学术对话与必要交流。这些问题不利于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学段的衔接。从纵向的角度系统规划、科学实施中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使得中学、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既各有侧重、分工明确,又循序渐进、相互照应,防止简单重复、相互脱节,从而实现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学生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积极自主成长。
追寻教育梦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衔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类的幸福,这是2014年国际积极教育联盟所倡导的新理念。心理健康实际上是一种幸福的状态,离不开幸福的支撑。中学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都要以全面培育和注重提升青少年的幸福感为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幸福成长、人人成才。
优化心理育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衔接。心理育人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中学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都要直面新时代育人“三问”:心理育人要育什么人?如何才能心理育人?为什么要注重心理育人?我们要树牢育人育心、助人自助的理念,从中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有机衔接,走向心理育人的理念衔接,全面践行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心理育人理念,努力培育富有积极心理素养的人,更加积极地推进心理育人。
建构积极范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的衔接。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可以预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范式将从消极为主转向积极为主。中学与大学要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发展方向,系统建构一体化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式(模型);以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素养或发展核心素养为工作主线,充分整合和提升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成效;以积极心理要素(自我、情绪、人际、投入、意义和成就等)为教育主题,不断优化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深化“三教”改革,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衔接。持续推动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多元高效协同,即学校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积极自觉参与、家庭通力协作、社会(区)支持配合,使学校、家庭、社会能够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和育人合力。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中学与大学要自主探索“AI+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和平台建设,着力推动心理健康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内涵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要自觉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引路人”,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成长、成人、成才的“工程师”,用赤诚之心、仁爱之心、奉献之心做好铸魂育人工作。
坚定开创未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使命的衔接。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即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积极向上、终身学习的时代新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放眼未来、创造未来、引领未来,引导和促进青少年(大中学生)追求更加美好、充满希望的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奋进新征程,一起向未来。系统推进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衔接,就是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真正从心懂学生、用心助成长,在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意蕴上形成基本共识和实践信念,即为积极素养而教、与积极人格同行,育积极心理之人、以更积极心理育人,做积极心理教育、积极做心理教育。
(作者系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BJA20009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