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的高考准考证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40多年前的高考准考证

■眭平

1975年,在小学“戴帽子”读完初一后,我来到南京一中读初二和高中。本来按照划片安排应当升入东方红中学(现中华中学),但当时南京一中离家更近,我便分别向这两所学校写了一份申请,于是转入了南京一中。

1977年,邓小平同志果断拍板,力主恢复中断了十几年的高考。中国青年一代的命运由此彻底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由此步入正轨。

由于启动高考时间紧迫,1977年是分省命卷,1978年才是首次全国统一命卷。1978年夏收夏种时节,我班全体同学住在汤山金丝岗南京一中农场学农。离7月下旬高考还有不到两个月时,学校通知十几位同学回校准备复习功课提前参加高考。我被学校指定报考文科,是因为《如何查字典》《我的理想》等几篇小文曾在南京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上获过奖。可是没有学过历史和地理啊,怎么办呢?父亲曾经的同窗好友在南师大任教,闻讯送来两本油印的史地复习资料。就凭着这少得可怜的图书资料,我在极短的时间内仓促上阵了。当时中小学都在区县管理,南京一中在白下区编序排第一,我是南京一中在校生文科考生排序第一,所以我的准考证编号为(白在文)000001。

当时积压了大批老三届学生,因此当年南京的录取政策是优先保证老三届学生录取,我印象中录取起选线是288分,但在校生提前录取起选线还要高100分,即388分以上方可录取。那时,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尚未完全恢复正常,普遍不开设历史和地理,以学习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代替物理和化学。我考了326分没能录上,那就权当一次练练兵、过过手吧。那年,我校在校生提前考上大学的仅三位理科考生,分别去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海军工程学院,均为计算机专业,据说全市没有提前录取到文科的在校学生。

随后,南京一中以一次语文和数理化摸底考试成绩为依据,在全市首开文理班、快慢班分班教学的先河。我的总分排入理科快班高二(1)班,且当时社会上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便选择由文转理,更换赛道,参加了1979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理科高考,准考证编号为(白应理)0300103,开始进入了一年正式备考的冲刺阶段。

在理科快班高二(1)班学习一年,南京一中为我们精心安排了强大的教师阵容:班主任是政治特级教师、教研组长王兆华,语文教师是教研组长智仁勇,数学教师是特级教师赵若林、教研组长蒋浩和左鸿泰,物理教师是教研组长关长全,化学教师是教研组长任映轩,英语教师是教研组长陆丽娟,老干部校长解平先生经常到班里转转看看了解情况。在老师们的精心培养教导下,一年之后,全班48名同学25人考上大学,而1979年全国高考录取数仅27万人,录取率还不到5%。

因为特别喜欢化学任映轩老师的仪表仪态、业务学识、精彩板书,便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化学。1979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我报考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这3所学校,而我填报的院系全都是化学系。父亲说,还是去南师大吧,它在原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校址为原金陵女子大学旧址,女孩子会更适合。于是,1979年9月,我和全班60位同学一起,来到随园200号南师大化学系,在这所充满“厚生”氛围的美丽校园里,开始了最难忘的4年大学生活。

也许是年龄日益见长,最近几年,每到高考前夕,我都会拿出两张珍藏了40多年的准考证,回忆在南京一中和南京师范大学这两所百年老校学习的美好时光,回忆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回忆同窗同学的青春年华。南京一中和南京师范大学为我从事38年教育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所谓:求真向善亦品美,感恩淡定皆随缘;风景如画人生路,有苦有累更有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