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青春作笔绘彩虹
——记江苏海洋大学毕业生陈建发
■本报记者 李大林 通讯员 陈晓艳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西端,是我国送走“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哈拉铁列克村则是乌恰县的抵边村,海拔近3000米,有200多户柯尔克孜族居民。
4月下旬,哈拉铁列克村仍是一派初春景象,宽阔的路旁是崭新的扶贫商铺和富民安居房,成群的牛羊在河道边悠闲地啃着青草,居民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处处都是安详幸福的景象。“在这里工作,我每天都充满力量。”江苏海洋大学毕业生、哈拉铁列克村支部书记陈建发说。
“我应该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陈建发是常州人,2019年毕业于江苏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大学毕业前,他已与苏州一家企业达成了签约意向,待遇等方面都不错。但当他得知新疆克州正面向高校招录毕业生时,就改变了主意。“我是党员,接受组织培养教育多年,应该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肩膀扛起一份责任。”陈建发说。
2019年8月,300多名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大学毕业生通过选拔赶赴克州,陈建发也是其中一员。在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他们遇到了一群满头华发的援疆知青——对方要去曾奉献过青春的地方故地重游。两代援疆人瞬间情感相通,在火车上合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那画面定格在陈建发的记忆里,成了他的“入疆第一课”。
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党校接受了3个月的培训后,当年11月,陈建发和4名毕业生被分配到吉根乡,担任扶贫专干。
刚到克州那段时间,因为语言障碍、生活饮食习惯不同等原因,陈建发经常想家。但父母、朋友都鼓励他,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守到底。就这样,他逐渐定下心来,很快投入工作。
“慢慢就变得脚踏实地了”
乌恰县70%的居民是柯尔克孜族,数百公里边境线上,家家都有护边员,代代接力守边疆。淳朴好客的民风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着陈建发。
柯尔克孜族老奶奶、“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从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担任护边员。60年来,她用双脚在海拔4200多米的冬古拉玛山口边境线上留下了8万公里的足迹。山脚下到处是她亲手刻下的“中国石”。陈建发常到她家看望她,听她讲“中国石”的故事。受布茹玛汗·毛勒朵影响,陈建发与同事积极筹措物资,为护边员送去冬衣冬被,忙前忙后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工作设施。
“刚毕业时懂得少,总觉得自己是来给予的,但工作越久,感动越深,才明白除了给予,自己也收获了很多,工作就慢慢变得脚踏实地了。”在吉根乡工作3年,陈建发感觉自己变化最大的是心态,“我接受了这么好的教育,一定要学以致用,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这里的百姓过上更幸福的日子”。
养殖业是哈拉铁列克村的传统产业,但传统养殖规模小、品种单一、村民收益少。陈建发了解情况后,鼓励村民参加克州畜牧兽医局举办的养殖技能培训,系统学习畜牧养殖技术。
铁克塔什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夏木西旦·马麦提图尔汗参培后受益匪浅,萌生了扩大生产经营的想法,于是找到了陈建发。陈建发与县派驻村工作队帮他申请了25万元贷款,协调引进100只杜泊尔羊,并因地制宜帮他扩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扩建后的合作社面积达3500平方米,2021年,夏木西旦家庭年收入达28.36万元,并带动5名村民就业创收。
“带着大家一起干”
2021年4月,陈建发被任命为哈拉铁列克村党支部书记。从扶贫专干到村党支部书记,抓党建促发展,改善民生聚民心,他感觉自己的担子更重了。
在严格按照党组织运行机制开展工作的同时,陈建发还积极推进“一支部三中心”党建工作模式,以党支部为核心,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农村发展中心、维稳综治中心等,借助新媒体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做实群众工作。
业余时间,他开通了“哈拉铁列克村党群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记录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情况,及时发布农牧民学习计划和惠民政策。他还考了个无人机“驾照”,自费购置航拍器,利用假期为小朋友们策划录制歌曲“快闪”,记录热心村民常年免费接送牧民子女上学等,内容在新媒体平台发布后,牧民们纷纷“点赞”。
传统的柯尔克孜族群众以游牧为主,为探索产业发展新思路,开拓农牧民致富增收新渠道,陈建发与县派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一起,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一村一品”。他们在村里建成圈舍,养了300多只鹧鸪鸡,目前第一批已经销售过半,不仅收回了成本,还有不少利润。陈建发说:“剩下的一半,计划留作种鸡,扩大养殖规模,以后再申报‘一村一品’特色养殖产业项目,先做给群众看,等有了稳定收益,再带着大家一起干。”
“陈书记,亚克西!他工作理念创新,工作作风扎实,让我更加明白身为共产党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要争做一名为村民服务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村干部古丽巴依热·阿布杜热合曼一提到陈建发就竖起大拇指。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虽然只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但我会用青春作笔,在祖国边陲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陈建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