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悟练”一体化“智慧”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读悟练”一体化“智慧”

■顾海平

杨志芳,我省知名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长期致力于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编著有《最新高考语文能力50讲》等著作,先后在宜兴市新建中学、省宜兴一中等校工作。

写作的智慧,不在别处!作文智慧,就在身边,在生活中;就在眼里,在美文中;就在笔下,在实践中;就在心间,在心灵中。这是杨志芳老师“读悟练”一体化“智慧”作文教学的核心理念。

回归写作教学常识

常识一:作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立德树人”。杨志芳老师认为,“读”“悟”“练”的目的,首先在于“立德树人”。写作教学就是要在“读”“悟”“练”的过程中培养拥有“三心”之人。

首先,有“爱心”。有爱生活之心,生活总是美好的,尽管有风雨坎坷,但总有希望在前。只有爱生活的人,才会发现生活之美。有爱生命之心,每个生命体都以独特的生命形态丰富和发展着这个世界,热爱他们或它们,就会“发现”生命之美。有爱阅读之心,阅读尤其是“流泪的阅读”,不仅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也是发现生活趣味和生命意义的途径。

其次,有“好奇心”。好奇心可以发现美,创造美,给人们带来惊喜、快乐。有好奇心,才对生活现象有兴趣,才能发现各种有意思的事情;有好奇心,才乐意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推测可能的趋势。

再次,有善思之心。善思之人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善于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探究现象反映的实质;善于展开联想与想象,找出不同现象中的共性或相同现象中的区别。

常识二:“读”“悟”“练”一体。以“读”助写,以“写”促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写作的有效方法。杨志芳老师认为贯通“读”与“写”的是“悟”。没有领悟,也就没有真正的“读”和有效的“写”。

“读有发现”。一是读生活、读社会、读人,发现生活的真善美与生活的情理和哲理;二是读大家经典、美文佳作,在阅读中发现生活的景象和现象,发现思想情感的多样和复杂,发现表达情感的途径和技巧。

“悟得智慧”。一是领悟自然山水生命之美、之力、之理。二是领悟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三是领悟文中体现出来的写作智慧。“领悟”是通往智慧的大门。领悟要具体,要形象,要深刻,必然要“慢”,也必然要“品”,品味立意智慧、选材用材智慧、构思表达智慧,品味叙事、绘景、抒情智慧,等等。

“练获本领”。练就是写作训练。“纸上得来终觉浅”,“读有发现”也好,“悟得智慧”也好,都不过是纸上谈兵,只有在写作实践活动的练习中,才能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常识三:作文是表达生活和情意的本能需要。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确实,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都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核心内容,就是再现生活,表达情意。

杨志芳老师认为,再现生活,就是如实地、生动形象地叙述描写生活中曾经发生的事或见过的景。阅读作品就是发现感动的故事和心动的风景,包括生活情景、人物故事、人生百态、自然景色等,给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表达情意,“情”指作者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意”指作者的思想、意旨和认识,即对事物本质的发现和揭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理性的思考。表达情意就是把自己“读”世界、“读”作品的主观情感和思想认识生动而恰当地表达出来。

常识四:阅读与写作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学生只有经过自我思考、自我领悟的过程后,才能将知识化为自己独有的经验,获得“关键能力”。杨志芳老师认为,作文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和个性表达,教师需要积极引导、鼓励和落实学生自主“读”、自己“悟”、独立“写”。值得关注的是作文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仅是优秀学生。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在生活、升学考试和社会交际方面所需要的表达能力。

涵养理性写作精神

杨志芳老师认为,议论文写作,其本质是针对有关现象、问题或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阐述理由与道理。判断其优劣高下的标志,主要是以下两条:能不能让读者信服,觉得“有道理”;能不能让人喜欢读,觉得“有味道”。第一条是“科学性”,第二条就是“文学性”。

议论文所谓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五有”:有正确明白的中心,有清楚合理的层次,有自然明显的承转,有典型合理的材料,有符合逻辑的推进。议论文所谓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三美”:论述“美”,美在概述材料有趣味,分析议论有情感;开篇“美”,美在有“亮”点,吸引读者眼球;结尾“美”,美在有理趣,有情趣,让读者回味。

杨志芳老师强调,要写属于自己的、别人不能重复的最感人的生活和道理。其要点是:注重立意的个性与创新。立足现实,让立意深刻而有价值。善于借鉴,让立意新颖而有“引力”。独立思考,让立意鲜明而突出;注重材料的个性与创新。选用的材料应该富有生命意义、文化价值或哲理内涵,是与众不同的典型材料或于熟知的材料中发现新意。

杨志芳老师还提出了远离“模式化”仿作或套作,活用“新章法”,另辟“新径”的具体办法。其一,展现看似反复实为递进发展的“镜头”。可以通过叙述具体事情体现情意,也可以通过若干生活片断体现情意。其中,最值得提倡的是抓住生活中“细节镜头”或“生活场景”,让它反复出现在文章中,构成文章的主体。其二,转移叙写与感受的立足点,跳出常规视角。学生要跳出家门和校门,由“自我”走向社会与他人,让其成为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立足点”,调整叙述主体与客体的位置。也可以转换观察“对象”的时空角度,叙写常规时空之外的发现与独特感受。其三,拆解标题或中心句构思文章,跳出常规思路。比如,拆解标题或中心句的成分,以此构成全文的主要思路,并紧扣这些成分概念展开叙述或阐述。

(作者系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及学术技术带头人,无锡市首批“教育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